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寺”的含意是什么 最后是指中央的官府衙门

“寺”最后是指中央的官府衙门。东汉时,由于皇帝一个梦,“寺”的含意出现了变动。

“寺”的含意:初指中央的官府衙门

大概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印度创立了佛教,随后传到周边地域。

据《魏书》记录:东汉明帝刘庄某天问大臣,他梦见一个“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绕着殿宇航行,这是何意?

一个大臣说,西方有神名佛,就和陛下梦中所见的一样。汉明帝于是派使者去印度取经。

东汉使者将两个僧人迎到都城洛阳,还为僧人修建住处叫“白马寺”,喻住处形同官署,规格很高。这之后,一切僧人住处慢慢都被称作“寺”了。


明朝时期各部、院、府、寺、台、省、部、院、寺、台、省、部、司、都、院、司、寺等的具体职能是什么?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这个“寺”有什么含义?

“寺”指“宦官”,也是一种观点。但不管怎样,九卿府邸称“寺”自汉始,这也是有据可依的。《唐书.百官表》曰:“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卫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至今卿名虽依然,而所莅之局此谓寺,因名九寺。”说起的是,“寺”,最开始与佛家不相干。东汉明帝年里,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盘以白马驮经东来,初驻于汉朝承担“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后以“寺”之名,在洛阳市雍关西移建“洛阳白马寺”。

“寺”字的字型和含义,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全过程,并且含意许多。它的初期含义之一,是指官署。寺院是之后的隐喻含意。“寺”字最初常见于西汉金文字体,是个意会兼形声字。它的本意是持取,即“持”的本字、古字。与此同时,它与一些中国汉字通用性,有好几个含意。“寺”字包括有“寸”字部首,“寸”字掌握分寸、限度、法纪的含意。因此,它就被本义朝中、官署。由于朝中、官署把握着制订、实行纲纪的权利。秦代时已经有这一观点,例如“卜、史、司御、寺、府”全是官署名字。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汉明帝梦金兵,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陀经入我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洛阳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隋曰道观,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东汉明帝阶段,因汉明帝“感梦求法”,外派高官西行求法,将佛家引进在我国。汉明帝派遣的高官她们在塞北的大月氏(古时候巴基斯坦)碰到了来源于天竹的佛家弟子摄摩腾和竺法兰盘,得佛书佛象,因此相携同行,以白马驮经,并于永平十年(67年)赶到那时候的京都雒阳。

朝中也叫朝堂,自然并不是敬奉如来佛祖的地区,中国人事死如生,看待自身先祖十分尊崇,古话曰国之大事祀与戎,凡关键事体务必先斋戒沐浴焚香祈祷祖先,获得祖先的批准才可以做事。长此以往祭拜祖先的寺院就延伸变成最大阶的位置所属。而后释迦摩尼佛佛家才入华,出自于崇拜当然也需要分配到寺院同一级别的场地,因此是目前寺院后有佛教寺院。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古代的两者相同吗?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僧侣们修行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寺庙”,如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寺庙,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览礼拜,寺庙也已经成了佛教场所的代名词。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寺庙其实是“寺”和“庙”的合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不明所以地将两者混为一谈,恐怕早晚会闹出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

一、寺的出现与演变

1.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汉书》记载:“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寺在古代是官署的名称。《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秦汉时期,皇帝以下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平日办公的衙门称为“寺”。像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它们都属于朝廷的办事机构,有具体的职责划分。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寺”通“持”,所以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朝廷以“寺”为这些负责专门事宜的官署命名意在表明它们是永久性的机构,而不是临时性的机构,借此表达希望国祚绵长,能够代代延续下去的愿望。

2.佛门修行的场所

白马寺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特使前往印度访求佛法,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跟随汉朝使者前来洛阳传播佛法,受到了当时汉明帝的亲自接待,并将两位高僧安排到了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居住。后来佛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汉明帝便敕令兴建专门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便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这里的“寺”便是源自“鸿胪寺”的寺。

后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更多的佛法修行场所建立起来,皆沿袭了以“寺”命名的方式。最早的佛寺其实都是官家的讲学之所,起教书育人的作用,并非只讲佛法。一直到了唐朝,禅宗的兴盛使得佛教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多的佛寺在民间兴建起来,而以寺命名的官方办事机构越来越少。因此自唐以后,寺的官方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成了民间熟知的佛教寺院的代称。

二、从祭祀先祖到供奉鬼神的庙

1.祭拜祖先的场所

《说文解字》中对庙的解释:“庙,尊先祖皃也。”庙在古代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体的“庙”中的“朝”也有朝廷的意思,因此古代的朝廷也被称作为“庙堂”,这也从侧面证明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庙与朝廷的地位相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庙”的历史相较于“寺”来说更为悠久,最早是指周天子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祗的场所,又称“宗庙”。后来周天子分封天下,允许各诸侯也可建庙祭祀先祖,但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只能在家中设先祖祠堂进行祭拜。

2.庙在民间的兴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庙的阶级特性不再明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有君王以及诸侯士大夫可以建立。汉朝之后,道教的兴盛逐渐将庙与一些原始神社融合到一起,人们为了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常常会建庙供奉道家神明,于是便出现了像“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之类的场所。

魏晋之后一些鸿儒大家,民族英雄之类的社会名人死后,由于他们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也会自发建庙拜祭,将他们上升到和神明等同的地位,如我们熟知的“孔庙”、“夫子庙”、“岳王庙”等等。总之,无论是用来祭祀先祖还是供奉鬼神,庙都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

岳王庙

三、寺和庙的结合

寺由最初的官署衙门变成了佛教的修行场所,供奉的是佛祖菩萨,庙由最早只是祭祀先祖的场所逐渐变成了可以供奉鬼神和伟人的地方,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是怎样结合到一块的哪?

1.巩固封建专制地位的工具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并赋予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正统统治地位,这种充满神圣色彩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神化了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正统思想。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在民间的兴盛,统治者又将佛教文化加入到了自己的统治思想之中,佛教讲究因果循环,轮回转世,像唐太宗李世民被佛门弟子称为“护法仁王”,而武则天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古代的皇帝就是通过佛法宣传佛祖菩萨的神奇,并将这种神奇赋予到自己的身上,目的也是神化自己的地位。因此作为佛法传播场所的“寺”和象征儒家“血缘宗法”的庙,由于都是为巩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自然而然的被结合到了一起。

2.僧官制度的实施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各地寺院和僧侣不是很多,相关的佛门僧侣事务都由寺直接负责。到了两晋时期,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了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团体力量,仅靠寺管理已经捉襟见肘,于是东晋时期,朝廷增设了中央僧官机构–僧司,用于专门管理佛门僧侣在民间的各项活动。

这一特殊的职官制度此后一直被各朝沿袭,直到清朝的灭亡,前后大概持续了有1500年的时间。

僧官制度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僧官及其机构由唐朝之前的寺和宋代以后六部中的礼部辖制。僧官既是佛门僧侣,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扮演的是调解朝廷和宗教矛盾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质上是将佛门寺院变成了庙堂控制下的一个管理机构,从此寺院和庙堂便被牢牢的拴在了一起,人们也慢慢的把那些受到庙堂管辖的佛门寺院称为“寺庙”。

3.民间风俗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的风俗,这种风俗到了宋朝更加盛行。这一风俗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根据礼制,士大夫阶级以下是无法建造祖庙的,而作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中地位最低的富商大贾们,尽管腰缠万贯,宗族兴盛也不被允许建造庙宇供奉历代先祖牌位。

但是他们懂得变通,自掏腰包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用寺院代替家庙的作用,而且这一做法也并未逾越封建礼制的规定,不会受到朝廷的惩治。于是越来越多的豪门望族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祭祀先祖,寺庙的作用便被结合到了一起,自此民间对寺和庙的界定变得愈发的模糊,寺庙的说法也渐渐地形成。

总结

尽管自古以来,寺和庙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机构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他们相近的使命。无论是参拜佛祖菩萨还是先祖神明,都寄托了人们祈祷能够得到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至于如何称呼,就像客观唯心理论中的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我们何必过分纠结。但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有基本的了解,千万不要做出贻笑大方的傻事。

参考文献

1、《汉书》

2、《礼记》

3、《谈寺与庙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最初的“寺”就是古代皇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只不过后来因为佛教西来把佛教的庙宇称为了“寺”。

“寺”的起源

寺的称呼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在我国“寺”的原意指的是宦官、太监。西周时期称呼太监为“寺人”,《周礼》中谓天官冢宰所属有寺人,为宫中侍御之宦。

后来到了秦朝时期,寺逐渐演变为管理宫中宦官的机构,“寺”这个字逐渐就带上了政务机构的属性。汉灭秦以后,继承了秦朝的各种遗产,皇朝各种管理机构也在秦朝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寺就逐渐演变成了九卿的官署的通称。不过九寺成为正式的官署定名是在南北朝的北齐时期。例如大理寺、鸿胪寺等这些大名鼎鼎的机构。

“寺”的演变

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感梦求法”,派遣官员西行求法,将佛教引入我国。汉明帝派出的官员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马驮经,并于永平十年(67年)来到当时的京城雒阳。为了给两位高僧一个居住和翻译《四十二章经》的地方,汉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

但是据考证汉朝时虽然九卿之中有大鸿胪一职,但是并没有设立鸿胪寺,鸿胪寺是在北齐时真正定名的。所以这里寺是由鸿胪寺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是存疑的。

“寺”的含义

所以”寺“在我国古代有三重含义:

1.佛教的庙宇,发展到后来其他宗教的庙宇以及一些带有祭祀性质的建筑都被称为寺,例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2.官署的意义,一般以九寺代称。

3.宦官的含义,一般以寺人代称。

“寺”和“庙”不是一个地方,寺庙怎么来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经常把寺庙连在一起说,但实际上,寺与庙是两个词,那么“寺”与“庙”到底有什么区别?古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之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人对此研究很少,但古人喜欢捏词造句,对待每一个字的使用都很认真,每一个字都赋予不同的意义。

根据《汉书》中记载,最早的寺并不是指佛门的寺,而是指官员工作的场所,像大名鼎鼎的大理寺,是一处办公场所。

寺在古代更多代表的是官方地位,是被官方承认的地方,像白马寺,这里寺虽然是佛门修行场所,但因为是被朝廷赐名,所以以寺命名。同时,那个时期的所有寺庙都是官办,一直到唐朝之后,佛教大兴,才逐渐改为民办,而寺这个称呼也流传下来。

庙这个字最早是指祭祀的场所,祭拜先祖的场所,像皇帝称呼先祖的地方为宗庙。周天子建立分封制王朝,各诸侯建立庙,可以祭拜自己的先祖,这是庙由皇帝下移到诸侯,随着社会的发展,庙这个字逐渐下移,由最初的皇帝,下移到普通百姓身上。普通百姓也可以建庙,进行祭拜,或者是对一些神祭拜,以求安稳,像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因此命名。

寺和庙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字,那么两个字为何融合,组合成为寺庙?一直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很多思想,让儒学发展,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想神化自己的地位,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想让通过佛学神化自己的地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寺与庙正式融合。

寺是官方承认的场所,庙是儒家祭拜场所,武则天想让融入佛学,提高佛教的地位,把这两个字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那就是寺庙。寺庙的出现是服务于武则天的,巩固武则天的统治,让武则天在民间的威信达到最高点,而寺庙这个词,也逐渐沿用,成为僧人生活的场所。

寺庙继承寺与庙的职能,寺庙也可以祭拜,古代皇帝祭祀自己的先祖都去寺庙,普通人也能去寺庙祭拜,这是最初庙的功能。

寺庙是一种思想融合的产物,也代表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求神拜佛只为有更好的生活。寺庙一词的出现,是思想融合进步的产物,是古人思想的进步。

寺在园林中的含义是什么

寺在园林中是指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又一大类。

从园林学上讲,它并不是狭隘地仅指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所附设的园林,而是泛指依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的园林。

在我国古代,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较为复杂,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类型,它们一般均带有园林,也带来了寺庙花园的多样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诗人杜牧的这一名句,不仅写出了南朝佛寺的繁盛,而且也点出了寺院环境的优美。

大江南北的山水名胜之地,几乎被佛堂伽蓝占尽。

今天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的全国各大小名山,几乎山山有古刹,有人曾有“园包寺,寺裹园”来形容这些寺园美丽的风景。

“园包寺”即寺庙融化在山水风景之中;“寺裹园”即寺内又建有若干小园林,供香客游人欣赏。

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就是如此。

即便是处于繁华城市的寺院,僧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在空地上植树点石,建造小园小景,有时还买下附近荒废的园池,略加修复,成为附属于寺院的独立花园,如苏州的戒幢律寺、上海的龙华寺、广州的六榕寺等,无不如此。

寺庙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某些综合性公共园林的性质。

为了接待一些香客和游人的游览,一些寺庙常设有生活起居和娱乐的设施。

有的庙园中设有客房,以便读书人攻读或来往过客借宿。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寺”的含意是什么 最后是指中央的官府衙门》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110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