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魏皇帝拓跋余: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

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唐朝的李辅国、北宋的童贯,是大家比拟熟知的;但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却是北魏的宗爱。

宦官,作为刑余之人,作为宫腐之族,身材有完好,灵魂遭歪曲,少了男欢女爱的成本,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政治上呼风唤雨了,故对金钱和势力有着剧烈的追赶心。其实,宦官靠着给皇室服务这点长处,捞取点油水,倒也无伤大局;但一旦染指势力,左右朝政,那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必遭灾难。

李辅国封王,虽属明升暗降,但皇帝和宦官由此互为水火,揭开唐朝“阉宦之祸”序幕,造成宦官执掌废立,皇权扫地;童贯封王,六贼肆无忌惮更甚,金人铁骑趁乱冲杀出去,结果演化成“靖康之乱”,造成徽钦二帝被俘,王朝葬送。与此二人相比,宗爱封王虽未给北魏王朝形成致命创伤,却惹起了鲜卑拓跋政权政治上的一次性大地震,——那个给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生母为左昭仪闾氏,鲜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上去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后。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焘立长子拓跋晃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焘封其余诸子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为吴王。作为宗室一员,拓跋余一则年龄小,二则无专长,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刘宋、太子北伐柔然时奉命留守过京城,除此之外无其余可圈点之处。假设不是不久出现的太子暴薨事情,拓跋余恐怕永世与皇位无缘。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祸首就是宦官宗爱。宗爱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由于离拓跋焘近,又长于钻营讨好,故深得拓跋焘宠信。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焘封宗爱为秦郡公,宗爱的位置陡升。但是,宗爱毕竟是个“本能险暴”之人,仗着皇帝这颗大树“行多合法”(《魏书》),他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却“恶之”(《资治通鉴》)。拓跋晃是个精明人,监国视政时期越发恪失职守,洞察纤细,加之他的几个助手与宗爱有些公家恩怨,势必与宗爱貌合神离。宗爱担忧被迟早会被太子收拾,索性善人先告状,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东宫不少官员也遭到株连被斩首。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惊惧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为拓跋濬。拓跋濬自幼痴呆敏达,深受祖父拓跋焘喜欢,被称为“世嫡皇孙”。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很内疚,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并渐渐将关爱和关注转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孙为接班人的念头。这一点,史料中虽未明注,但这是必需无疑的。其一,拓跋晃死后,拓跋焘不时没有从诸子中择优从新册立太子;其二,拓跋焘在将拓跋濬封为藩王后不久随即撤销,仍以“世嫡皇孙”待之;其三,拓跋焘将诸子的王爵从一字王削弱为二字王,依此优化拓跋濬无与争锋的位置,拓跋余也由吴王被改封为南安王。这些信号,曾经肃清标明拓跋焘有了日后传位拓跋濬的念头。

宗爱大略也看到了这一点,唯恐未来拓跋濬即位后会报仇,杀心渐起。不过,他要杀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预备把皇位传给拓跋濬的当朝皇帝拓跋焘。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爱趁拓跋焘酣睡,将其勒死,拥立年龄较小且与自己相关向来不错的拓跋余为皇帝,并将政敌根除掉。拓跋余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为北魏第四任皇帝。从一个不起眼的王爷,摇身一变成为居高临下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刚刚起步,但噩梦已在人不知,鬼不觉中来临。这场噩梦,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为,到起初的乱作为、不粉饰,缓缓酿成的。

鲜卑拓跋氏虽属北边游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倾心汉化以来,立嫡以长的皇位承传制度早已不得人心,积重难返。在拓跋焘众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长,身上也没有什么闪光点,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孙”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龙椅上不时不自信,甚至坐立不安,惟恐哪天会被赶上前去。为了坐稳江山,拓跋余摆出了大手笔,一是“厚赏群下,取悦于众”,二是“为长夜之饮,声乐不绝”,结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间,帑藏空罄”(《魏书》)。即使遇到外敌侵扰,拓跋余仍旧宴饮自若,不恤百姓,形成高低离心,群情愤怒。

除此之外,拓跋余为了回报宗爱拥立之功,还“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资治通鉴》),给了宗爱有限势力。当年,拓跋焘封宗爱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爱为王,更是出格。拓跋余由此成为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宗爱成为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但是,狼终归是狼,给了狼王爵,给了狼势力,难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爱总揽朝政军事大权后,专横跋扈,得心应手,“坐召公卿,权恣日甚”,俨然无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内外高低人人忌惮。大臣们也以为宗爱“必有赵高、阎乐之祸”(《魏书》),未来必定会像赵高杀掉秦二世那样对拓跋余不利。拓跋余也在耳闻目击中渐渐开局疑心宗爱,并谋划削夺宗爱的势力,但行事不够保密,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宗爱得悉拓跋余要对他入手后,乘拓跋余十月初一夜间祭庙之机,布置几个小黄门杀死拓跋余。二月登基,十月丧命,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等人,拨乱反正,追谥没当过皇帝的父亲拓跋晃为景穆皇帝,但不抵赖坐了八个月宝座的叔叔拓跋余为皇帝,最后只是“葬以王礼,谥曰隐”(《魏书》)。因拓跋余登基前曾为南安王,谥号为隐,故在史学界称之为南安隐王。依照现代谥法,“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观拓跋余在位之情景,其死后被废去帝号,被免上庙号,被谥为隐,倒也恰到好处。


《晚年爱情》北魏皇帝拓跋玉历史上第一个让宦官当国王的皇帝

封宦官为王,这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

唐朝的李,北宋的童贯,大家都很熟悉;但第一个封王的太监是北魏的宗爱。

宦官作为朝廷的受刑人和腐败家族,身体残缺,灵魂扭曲,更没有爱男女的资本。

剩下的人生幸福无非是口中的红红火火,政治上的求雨,所以他们对金钱和权力有着强烈的追求。

其实宦官就是靠这种为皇族服务的优势捞点油水,但这不伤大局;但是一旦你获得了权力,影响了政府,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就会被掠夺。

李虽然被封,赶走了黑暗,但皇帝和宦官水火不容,从而拉开了唐朝“宦官灾难”的序幕,导致宦官统治王朝,皇权被一扫而空;童贯封王,六贼更加胡作非为。

金军乘乱,转入“靖康之乱”,导致秦桧被俘,王朝覆灭。

与这两个人相比,宗爱汪峰并没有对北魏造成致命的创伤,但却在鲜卑拓跋政权中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地震。

拓跋玉,北魏太尉拓跋岛之子,生于左母。

他出生在鲜卑,名叫柯伯真,是现存六兄弟中的最后一个。

延河元年,拓跋岛立长子拓跋黄为太子;太平军三年,拓跋岛其他士人被俘,其中拓跋玉就是吴王。

拓跋_年轻时是宗室成员,但拓跋_没有什么特长。

太平军十一年九月,皇帝南下刘崧,太子北上柔然。

他被命令留在首都,没有别的可记的了。

要不是太子突然去世,恐怕拓跋_早就丢掉了皇位。

拓跋煌太子之死是太监宗爱造成的。

爱宗是一个卑微的仆人。

因为他和拓跋岛关系密切,又善于博取它的好感,所以赢得了它的好感。

平元年正月,拓跋焘让宗爱任秦县令,爱民地位急剧上升。

但是,宗爱毕竟是一个“危险而自然”的人。

“有多违法”。

有了皇帝这棵大树,别人敢怒而不敢言,而拓跋弘是“恶”。

拓跋宏是个聪明人。

在监督国家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尽职尽责,他知道其中的细微之处。

另外,他的几个助手和宗爱也有一些私人恩怨,和宗爱水火不容。

艾担心自己迟早会被太子收拾,只是先向恶人告状。

经拓跋_之手,黄的得力干将先锋被除掉,我府中多名官员受牵连,被斩首。

平元年六月,拓跋黄暴惊。

早在太平真君元年,洪拓跋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拓跋陀。

拓跋_从小聪明敏感,深受被称为“天下第一孙儿”的爷爷陶的宠爱。

拓跋_死后,拓跋_感到非常内疚,跟随拓跋_成为牧婧太子,逐渐将自己的关心和注意力转移到拓跋_身上,并有了让孙子做自己接班人的想法。

虽然这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这是肯定的。

首先,拓跋弘死后,拓跋涛再也没有从最好的学校授予太子的称号。

二是拓跋焘在立拓跋焘为三藩皇后后不久即被撤销,仍被视为“皇帝的孙子”;第三,拓跋焘削弱了各派大臣,由一字之王变为二字之王,从而增强了拓跋_不与人对抗的地位,拓跋_由南变南。

这些澄清的信号表明,拓跋道有将来继承拓跋家皇位的想法。

艾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因为怕他将来登基的时候报复自己。

但是,他要杀的人不是拓跋_,而是要把皇位传给拓跋_的人。

平儿二年,宗哀趁拓跋岛熟睡之际勒死了他,建立了年轻时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拓跋玉,做了皇帝,消灭了政敌。

拓跋玉即位后,被大赦,改名永平,成为北魏第四位皇帝。

从一个卑微的王子到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_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一场噩梦却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

这个噩梦是拓跋玉不自信不作为导致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的无序行为和露骨行为。

拓跋_的鲜卑家族虽然是北方游牧民族,但自从拓跋_——道武帝——献身中国以来,通过建立自己的官职来继承皇位的制度就已经深入人心。

拓跋岛的儿子中,拓跋玉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大,没有什么闪光点。

另外,有了“天下第一皇孙”的存在,拓跋玉再也没有信心坐上龙椅,甚至坐立不安,生怕有一天被赶下台。

为了保家卫国,于伸出了大手,一是“慕群众,悦群众”,二是“饮酒通宵,声乐不绝”。

结果,他很快花光了所有的钱,“唐臧孔晴”。

即使在外敌面前,拓跋_仍纵情宴饮,对人民毫无同情心,产生疏远和怨恨。

此外,为了报答宗爱的功绩,拓跋_还“以爱为力,傅、将军、太史公、都督为国内外大臣、主事大臣、封奉。

”。

当时拓跋焘为民封宗爱是不对的;今天拓跋玉是艾王,就更出格了。

由此,拓跋_成为第一个称王的宦官,宗爱成为第一个称王的宦官。

但是,狼毕竟是狼,它给了狼力量,所以很难被狼咬到或者吃掉。

宗爱掌握了政府的军权后,专横跋扈,为所欲为。

“坐而称之为公仆,权力霸道”,表现得像个无冕之王,很快让大家里里外外都感到恐惧。

大臣们也认为,宗哀“必有赵高、岳彦之祸”,将来对拓跋_的不利,就像赵高杀了秦二世一样。

拓跋_听到这些后,渐渐开始怀疑宗爱,打算切断爱的力量,但行为不够隐秘,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艾得知拓跋_要攻打拓跋_后,在十月初一夜,趁着拓跋_在殿中祭祀的机会,安排了几个小黄门杀了拓跋_。

他于二月登基,十月去世。

拓跋_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_即位后,杀了宗哀等人,拨乱反正,追封从未当过皇帝父亲的拓跋_为牧婧皇帝。

但是,他不承认他的叔叔拓跋_是皇帝。

他坐了八个月的皇位,最后“和王力一起默默下葬”。

拓跋庾信登基前是南安王,死后被封为潜王,故史称南安潜王。

按照古代的占卜方法,“掉进刷子里,不能说躲,但也不能说躲。

如果你不隐藏你的位置,你不能说隐藏。

违刷,不能说躲。

”观察拓跋_统治时期的情况也是合适的。

死后被剥夺皇帝爵位,免修殿号,降职隐居。

古代第一位封王的宦官,权倾朝野,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宗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宗爱曾连杀两位皇帝,独自一人把持朝政,最终被处死。他最早是因为获罪而成了宦官,得到了太武帝的宠信,被封为秦郡公。宗爱和当时的太子拓跋晃不和,他担心太子登基后会对自己不利,就诬告太子意图谋反,太武帝大怒,处死了太子集团里很多人,太子忧愤而死。宗爱担心自己诬告太子的事情败露,就又杀了太武帝,最终被太武帝的孙子处死。

宗爱获罪后成了阉人,先是当了中常侍,后来被封为了秦郡公。他喜欢弄权,常常僭越,而太子看不惯他的做派,两人不和,宗爱就一直和太子集团作斗争。宗爱担心太子继位后会对自己不利,就向太武帝诬告太子,说太子想要谋反。太武帝非常生气,处死了太子身边的很多人,太子也因此忧愤而死。宗爱又担心太武帝知道自己是诬告太子,就又杀了太武帝。

太武帝死后,朝廷大臣们想要立拓跋翰为皇帝。但是宗爱觉得自己和拓跋翰关系不好,跟拓跋余关系不错,就想办法杀了拓跋翰,也杀了拥立拓跋翰的大臣们。他把拓跋余推上了皇位,但是真正的大权握在了自己手里,拓跋余只是个傀儡皇帝。拓跋余不甘心做傀儡,却被宗爱反杀。

几个月里,宗爱连着杀了两个皇帝,朝野震惊。一些忠心的大臣好好谋划了一番,兵分两路。一路拥立皇孙拓跋浚即位,一路抓住宗爱及其党羽。宗爱及其党羽被斩杀,夷灭三族。

求一个史上最奇葩的成语故事

历史上十大奇葩皇帝古往今来,皇帝的位置不知道让多少人向往。

但是下面十位皇帝的离奇经历实在让人大吃一惊!1、史上唯一逼孙子当太上皇的皇帝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亲,但也有例外。

如,隋代杨侑尊祖父隋炀帝为太上皇,唐代李显尊母亲武则天为太上皇,西辽屈出律尊岳丈辽末帝为太上皇,明代朱祁钰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

或祖孙,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虽然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但均是低辈尊高辈为太上皇,还能说得过去。

西晋时,篡位称帝的司马伦竟然逼迫被他赶下台的族孙司马衷当太上皇,成为一历史笑柄。

司马伦是司马懿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叔,晋惠帝司马衷之叔祖。

晋惠帝在位时,皇后贾南风矫诏擅权,屠杀皇族,铲除异己,淫乱后宫,引起宗室的不满。

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贾南风设计废太子司马遹为庶民,幽禁于金墉城,朝野哗然。

太子势力联合当时握有军权的赵王司马伦,密谋废掉贾南风,复司马遹之位。

司马伦为人“性贪冒,可假以济事”,答应出兵相助,但其下属孙秀“知太子聪明,若还东宫,将与贤人图政,量己必不得志”,出于个人私利,建议司马伦“且缓其事,贾后必害太子,然后废后,为太子报仇”,这样既能“立功”,又能“免祸”(《晋书》),司马伦遂按兵不动。

不久,孙秀派人行离间计,宣称太子势力要废掉皇后迎还太子,贾南风害怕太子复位后报仇,便派人将其杀死。

永康元年(300)四月,司马伦以为太子复仇为名,带兵发动政变,冲入宫廷,控制司马衷,废掉并幽禁贾南风,接着又派人将其毒死。

随即,司马伦大开杀戒,诛灭反对势力,排除异己,罢官无数,“内外群官多所黜免”,并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辅魏故事”(《晋书》),要像当年司马懿、司马昭辅政曹魏那样。

大权由此尽归司马伦。

掌握实权后,司马伦大肆封赏,“文武官封侯者数千人”。

司马伦才疏学浅,凡事皆听信于孙秀,致使政局黑暗,朝野不平。

淮南王司马允的讨伐被剿灭后,司马伦更是不可一世。

八月,司马伦“加九锡,增封五万户”(《晋书》),地位直逼皇帝。

十一月,司马伦又让司马衷立孙秀的本家孙旂的外孙女羊献容为皇后,意在安排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后,从而牢牢掌握内外大权,继而谋篡帝位。

司马伦有称帝之心,路人皆知。

为达成目的,且堵住悠悠众口,司马伦利用巫鬼伎俩,先“诈为宣帝(司马懿)神语,命伦早入西宫(皇宫)”,又称“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制造受司马懿之托登基称帝的舆论。

等一切安排就绪后,司马伦便“矫作禅让之诏”,发动心腹“逼夺天子玺绶”(《晋书》),逼司马衷退位,并将其幽禁于金墉城,派人严加看守,以防有变。

为了掩饰篡逆行径,当叔祖的司马伦还不伦不类地给族孙司马衷送上一顶“太上皇”的冠冕。

永康二年(301)正月,司马伦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

为了笼络人心,司马伦下令,各类人才不用考试即可录用,州郡负责簿籍的官员、各地驻京办人员以及达到一定年限的太学生一律封为孝廉,各县纪检干部一律表彰为廉吏,大赦之日在职在位的郡县干部一律封侯,其儿子、心腹、党羽一律大封,其同谋者一律越级升迁,甚至奴仆衙役都得到了封赏。

皇宫内外随便抓个人就有官爵。

当时,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送爵,一时间貂尾都不够用,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于是,百姓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成语“狗尾续貂”即源于此。

因为滥封,各级官员数量太多,各类金银官印一时间铸造不出来,很多官员只有板书封号而无印信,如同空头侯爵。

如此胡闹,连“百姓亦知其不终矣”(《晋书》),这个司马伦快完蛋了。

司马伦“素庸下,无智策”,自己没什么主见,朝政几乎都委托给孙秀,“秀之威权振于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于伦”。

孙秀原本是个有野心的小人,借机“恣其奸谋,多杀忠良,以逞私欲”,越干胆子越大,甚至连司马伦下达的皇帝诏令也敢私自改动,“伦之诏令,秀辄改革,有所与夺,自书青纸为诏,或朝行夕改者数四,百官转易如流矣”(《晋书》),朝廷的官吏体系几乎被完全摧毁。

司马伦篡位自立和孙秀胡作非为,激起了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的怒火。

三王“并拥强兵,各据一方”,此番同时起兵,让司马伦非常恐惧。

司马伦派军迎战,双方酣战两个多月,死伤十万人,最终三王占据优势,率军渡过黄河,洛阳告危。

外敌未平,内院又起火,四月,“左卫将军王舆与尚书、淮陵王漼勒兵入宫,擒伦党孙秀、孙会、许超、士猗、骆休等,皆斩之”(《晋书》),并将司马伦控制,逼其写下自废诏书,命人迎太上皇司马衷复位。

司马伦前后共当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一场叔祖称族孙为太上皇的闹剧宣告结束。

司马衷重登皇位后,“诏送伦、荂(司马伦长子)等赴金墉城”,并下令“大酺五日”,以示祝贺。

梁王司马肜上表“赵王伦父子凶逆,宜伏诛”(《资治通鉴》),司马衷于是派人将司马伦毒死,其四子亦全被诛杀。

司马伦死后,他所封的官员全都被罢免,朝中的官员剩下寥寥数人。

被废时,司马伦曾表示想“归老于农亩”(《晋书》),终成黄粱一梦。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这句话用在司马伦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2、史上第一个抢儿子老婆的皇帝说起抢走儿子老婆的帝王,大家马上会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本来是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尽管后来白居易老先生在《长恨歌》中把这事加工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甚至还将他们比喻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依然掩饰不了其乱伦的本质。

其实,抢儿子的老婆这种事,并不是唐玄宗的专利,而是早有先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平王弃疾,也抢过儿子的老婆。

弃疾年轻时就无视礼法。

他未当国王之前,曾在楚国的属国──蔡国做过大夫。

他在蔡国与一位女子拍拖,没结婚就生下了一个儿子。

弃疾当上楚王后,便把这个没经过明媒正娶的蔡国女子接到楚国,并将她生下的儿子立为太子,即太子建。

太子建长到15岁时,楚平王为他聘下秦国国王的妹妹孟赢为妻,并派太子少师费无极前往秦国迎亲。

费无极到了秦国之后,发现孟赢居然是个天姿国色的美女。

费无极一回到楚国,马上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楚平王,并建议楚平王将孟赢据为己有。

楚平王欣然接受了这个无耻的建议。

于是,费无极对秦国护送人员说,按照楚国的风俗,新娘要先到皇宫拜见公婆,才能正式举行婚礼。

孟赢就这样被送进了王宫,成了楚平王的囊中物。

随后,楚平王将一位陪嫁的少女,冒充孟嬴嫁给了太子建。

一年后,孟嬴生下一个儿子,这桩丑闻才开始泄露。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楚平王也不是第一个抢走儿子老婆的帝王。

比他早200年的卫宣公,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卫宣公年轻时就淫纵不检,曾与他老爸的小老婆夷姜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卫急子。

由于卫急子是乱伦的结果,小时候只好寄养在了民间。

卫宣公当上国王后,与夷姜的暧昧关系便公开化了,卫急子也被立为太子。

卫急子长到16岁时,卫宣公想让他娶齐国国王齐僖公的长女宣姜为妻。

派去齐国求亲的使者回来后说,宣姜有倾国倾城之貌。

卫宣公一听顿时心旌荡漾,打起了歪主意。

他下令在淇河之滨修筑了一座豪华宫殿,取名为新台。

然后让卫急子出使宋国。

卫急子一走,卫宣公就派人去齐国迎亲,把宣姜直接迎到新台,纳为妃子。

等到卫急子从宋国回来时,卫宣公让卫急子以庶母之礼拜见宣姜。

老爸已经将生米煮成了熟饭,卫急子也只有认命了。

这些帝王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所欲为。

不过,在世人眼里,老子抢了儿子的老婆,始终是个笑谈。

3、史上以“皇子”身份上位的女婴皇帝元姑娘不仅是女皇,而且是比武则天早150多年的女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元姑娘(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之女,生母为元诩最宠爱的嫔妃潘外怜,祖母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太后,也就是灵太后。

元诩一生仅此一女。

这祖孙三代,如果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少不了些人伦之乐;然而他们生在帝王之家,无情的政治漩涡把他们搅得一家人不是一家人,而无辜的元姑娘也被迫沦落为政治牺牲品。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诩这对冤家母子说起。

元诩即位时,年仅六岁,不能处理朝政,故由其母胡太后临朝称制。

胡太后掌权后,淫乱宫闱,宠信奸佞,导致“朝政疏缓,威恩不立”。

随着年纪增长,元诩对胡太后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能容忍,加之胡太后一直不肯归政放权,而且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压制元诩,对元诩“所亲幸者,……多以事害焉”,致使“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魏书》),关系越来越僵,裂痕越来越深。

胡太后权力欲望极强,对迟早要亲政的元诩产生了对立情绪,但她要维持临朝称制的合法性,必须要保住元诩这个傀儡,除非元诩生下可以继承皇位的皇子。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初夏,元诩的嫔妃潘外怜怀孕,这件事激活了胡太后害死元诩的念头。

在胡太后看来,只要潘外怜生出皇子,她就可以杀掉元诩,然后扶持皇子登基,好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掌控朝政。

为了能提前知道潘外怜腹中胎儿是男是女,胡太后煞费心机,“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罴无兆,维虺遂彰”(《魏书》)。

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潘外怜怀孕后,胡太后盼着得孙子,但经过占卜,潘外怜腹中胎儿并非儿子,而是女儿。

正如《小雅梦到虺蛇这两种动物,生女儿。

也就是说,元姑娘还在潘外怜肚子里的时候,胡太后就已知其多半为女儿身。

即便如此,但胡太后对潘外怜能意外地生下皇子仍抱有幻想。

孝昌四年(528年)正月乙丑(正月初七),潘外怜生下一个女儿,史称元姑娘,与之前占卜结果一样。

元姑娘的降生,打乱了胡太后杀子立孙的计划。

但是,对于这个结果,胡太后早有计谋对策,那就是隐瞒元姑娘的真实身份,“假称统胤”(《魏书》),即对外宣称元诩有了皇子,有了皇位继承人。

为了让外人相信,胡太后于次日特意大赦天下,改元武泰。

胡太后此举隐藏的动机,元诩虽不甚明了,但内心不安,这对冤家母子之间长久以来摩擦出的政治火药也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为了夺回皇权,元诩于当年二月“密诏(尔朱)荣举兵内向,逼于太后”,秘密征调远在北方的大都督尔朱荣率众前来逼宫,帮他推翻胡太后,借力掌握朝政。

然而,元诩关键时候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当尔朱荣大军行至上党(今山西长治)时,“帝复以私诏止之”(《资治通鉴》),让尔朱荣就地扎营待命。

这件事暴露后,胡太后的面首郑俨、徐纥二人最为紧张,担心自己小命不保,悚惧之余,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说太后鸩帝”,密谋除掉尔朱荣的幕后指使者元诩,使尔朱荣犯阙“清君侧”没了马首,死了心。

二月癸丑(二月二十五日),“帝崩于显阳殿,时年十九”(《魏书》)。

元诩的死,让元姑娘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任人打扮的政治玩偶。

政治,向来是实权统治者的政治。

元诩暴死,朝野愤叹纳罕。

为了转移视线,稳定人心,二月甲寅(二月二十六日)早朝,胡太后抱着还不满五十天、仍在襁褓中的“伪皇子”元姑娘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拜,并大赦天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皇帝就此诞生,可惜她命运多舛,昙花一现。

见朝臣反应比较平静,人心已安,接受了新帝即位的事实,胡太后自以为顺利过关,于是再耍伎俩,于次日早朝宣称“潘嫔本实生女”,“国道中微,大行绝祀”,“今宜更择嗣君”,表明昨天立的皇帝其实是女儿身,是因为“于时直以国步未康”(《魏书》),不得已而为之,并宣布废黜女婴皇帝,改立已故宗室临洮王元宝晖世子、年仅三岁的元钊为新皇帝,是为幼主。

从“甲寅,太后立皇女为帝,……乙卯,钊即位”(《资治通鉴》)看,元姑娘在位仅一天(《魏书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胡太后根本没真心实意地拥立元姑娘,而是早就有意于元钊,元姑娘不过是胡太后手中试探和应对众臣的一张挡箭牌,是拥立下一任傀儡的过渡和跳板。

胡太后肆无忌惮、厚颜无耻地废立,愚弄了朝野,愚弄了天下,也给了早就蠢蠢欲动、染指神器的尔朱荣一个很好的出兵借口。

尔朱荣听闻元诩暴死、伪皇子废立、幼主登基这一系列荒唐闹剧后大怒,上表抗议胡太后“……举潘嫔之女以诳百姓,奉未言之儿而临四海”,言称要“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魏书》),于是率领大军进犯京师洛阳,并于当年四月在河阴(今河南孟津)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先“沉太后及幼主于河(按:黄河)”(《资治通鉴》),后屠杀宗室、公卿、大臣等显要人物两千余人,场面之血腥令人胆寒。

被废黜后,元姑娘无谥号,无庙号,不被人承认,甚至生死未卜,不知所踪,悄无声息地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当然也不排除被胡太后害死的可能。

元姑娘虽然没有举行登基仪式,甚至连名字都未留下,但她的的确确曾为名义上的北魏皇帝。

元姑娘在历史上虽然昙花一现,但其影响颇大,一是因为她的废立,北魏政权出现震荡,军阀借机尽掌朝政,其后的皇帝尽为傀儡,后因内部争斗导致北魏分裂;二是因为她的出现,女皇概念初步形成,从唐高宗时期率众起义的女领袖陈硕真自封“文佳皇帝”,到武则天以女人身份正儿八经地登基称帝,再到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女皇先驱元姑娘的启发。

4、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

唐朝的李辅国、北宋的童贯,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但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却是北魏的宗爱。

宦官,作为刑余之人,作为宫腐之族,身体有残缺,灵魂遭扭曲,少了男欢女爱的本钱,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政治上呼风唤雨了,故对金钱和权势有着强烈的追逐心。

其实,宦官靠着给皇室服务这点优势,捞取点油水,倒也无伤大局;但一旦染指权力,左右朝政,那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必遭劫难。

李辅国封王,虽属明升暗降,但皇帝和宦官由此互为水火,揭开唐朝“阉宦之祸”序幕,导致宦官执掌废立,皇权扫地;童贯封王,六贼胡作非为更甚,金人铁骑趁乱冲杀进来,结果演变成“靖康之乱”,导致徽钦二帝被俘,王朝葬送。

与此二人相比,宗爱封王虽未给北魏王朝造成致命创伤,却引起了鲜卑拓跋政权政治上的一次大地震,——那个给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生母为左昭仪闾氏,鲜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下来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后。

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焘立长子拓跋晃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焘封其他诸子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为吴王。

作为宗室一员,拓跋余一则年龄小,二则无特长,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刘宋、太子北伐柔然时奉命留守过京城,除此之外无其他可圈点之处。

如果不是不久发生的太子暴薨事件,拓跋余恐怕一生与皇位无缘。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祸首就是宦官宗爱。

宗爱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因为离拓跋焘近,又擅长钻营讨好,故深得拓跋焘宠信。

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焘封宗爱为秦郡公,宗爱的地位陡升。

然而,宗爱毕竟是个“天性险暴”之人,仗着皇帝这颗大树“行多非法”(《魏书》),别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却“恶之”(《资治通鉴》)。

拓跋晃是个精明人,监国视政期间越发恪尽职守,洞察细微,加之他的几个助手与宗爱有些私人恩怨,势必与宗爱格格不入。

宗爱担心被迟早会被太子收拾,索性恶人先告状,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东宫不少官员也受到牵连被斩首。

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惊惧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为拓跋濬。

拓跋濬自幼聪明敏达,深受祖父拓跋焘喜爱,被称为“世嫡皇孙”。

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很内疚,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并渐渐将关爱和关注转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孙为接班人的念头。

这一点,史料中虽未明注,但这是肯定无疑的。

其一,拓跋晃死后,拓跋焘一直没有从诸子中择优重新册立太子;其二,拓跋焘在将拓跋濬封为藩王后不久随即撤销,仍以“世嫡皇孙”待之;其三,拓跋焘将诸子的王爵从一字王削弱为二字王,依此提升拓跋濬无与争锋的地位,拓跋余也由吴王被改封为南安王。

这些信号,已经清除表明拓跋焘有了日后传位拓跋濬的念头。

宗爱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唯恐将来拓跋濬即位后会报仇,杀心渐起。

不过,他要杀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准备把皇位传给拓跋濬的当朝皇帝拓跋焘。

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爱趁拓跋焘熟睡,将其勒死,拥立年龄较小且与自己关系向来不错的拓跋余为皇帝,并将政敌铲除掉。

拓跋余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为北魏第四任皇帝。

从一个不起眼的王爷,摇身一变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刚刚起步,但噩梦已在不知不觉中降临。

这场噩梦,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为,到后来的乱作为、不掩饰,慢慢酿成的。

鲜卑拓跋氏虽属北方游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倾心汉化以来,立嫡以长的皇位承传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在拓跋焘众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长,身上也没有什么闪光点,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孙”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龙椅上一直不自信,甚至如坐针毡,生怕哪天会被赶下台去。

为了坐稳江山,拓跋余摆出了大手笔,一是“厚赏群下,取悦于众”,二是“为长夜之饮,声乐不绝”,结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间,帑藏空罄”(《魏书》)。

即使遇到外敌侵扰,拓跋余照旧宴饮自如,不恤百姓,造成上下离心,群情愤恨。

除此之外,拓跋余为了报答宗爱拥立之功,还“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资治通鉴》),给了宗爱无限权势。

当年,拓跋焘封宗爱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爱为王,更是出格。

拓跋余由此成为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宗爱成为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然而,狼终归是狼,给了狼王爵,给了狼权势,难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爱总揽朝政军事大权后,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坐召公卿,权恣日甚”,俨然无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内外上下人人忌惮。

大臣们也认为宗爱“必有赵高、阎乐之祸”(《魏书》),将来一定会像赵高杀掉秦二世那样对拓跋余不利。

拓跋余也在耳闻目睹中渐渐开始怀疑宗爱,并筹划削夺宗爱的权力,但行事不够隐秘,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宗爱得知拓跋余要对他动手后,乘拓跋余十月初一夜间祭庙之机,安排几个小黄门杀死拓跋余。

二月登基,十月丧命,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等人,拨乱反正,追谥没当过皇帝的父亲拓跋晃为景穆皇帝,但不承认坐了八个月宝座的叔叔拓跋余为皇帝,最后只是“葬以王礼,谥曰隐”(《魏书》)。

因拓跋余登基前曾为南安王,谥号为隐,故在史学界称之为南安隐王。

按照古代谥法,“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观拓跋余在位之情形,其死后被废去帝号,被免上庙号,被谥为隐,倒也恰如其分。

宦官是什么意思

宦官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下面我根据宦官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宦官的解释 宦官,自古都存在着。

在古代,宦官特指那些专供皇帝、君主和帝王家奴役的官员,也就是皇宫里面打杂的那些,主要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 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比如秦朝时期的赵高,明朝时期的王振,清朝时期的李莲英 等等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并且还一度呈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在现在看来,宦官一般和太监是画上等号的,也就是说,宦官一般都是太监,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人。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和西汉时 期的时候,宦官并非都是阉人,有的宦官也是健全的男人。

东汉之后,太监就彻底的和宦官画上了等号。

宦官被称为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唐高宗的时候,改殿 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

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明朝事情,皇帝赋予宦官越来越多的权力,宦官的权势与日俱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 监”,因此太监也就称为宦官的代名词。

随着朝代的发展,宦官也被称为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等。

有古书记载,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可见,古代的太监在被阉割之后,不论是形态、面相、声音,已经和正常健全的男人有所区别。

结合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宦官可谓封建帝制的产物。

在古代,有的皇帝不务朝政,于是将手中的权力释放给身边随侍的太监,至于宦官是不是就一定是太监,这个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宦官手中有了权力之后,将整个朝廷弄得翻云覆雨,甚至毁灭了整个王朝。

宦官和太监的区别 认为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

其实,宦官和太监是有区别的。

宦官和太监都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来称呼帝王身边的服务人员。

史书中亦把宦官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官最初不全是“阉人”,它们的分水岭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东汉以后,宦官则全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

《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载有“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当时用“阉人”充当宫廷服务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后宫女眷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发生秽乱宫帷的丑事。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时期“敛财弄权乱汉宫”的张让等。

辽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没有“太监”。

据史料记载,“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

当时,政府机构中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中,都设有“太监”一职。

不过这时的“太监”是一种官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太监”。

因为是官职,所以“太监”也多有世袭。

到了元朝,“太监”一职已升到二级官吏,官儿也不算小。

明代时,“太监”和“宦官”才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群体的统称。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巩固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的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均由宦官来担任。

官级小的称为“少监”、“中监”,官阶高的称为“太监”。

虽然明朝时“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明廷规定,“太监”是宦官的头头,有品有级有俸禄。

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后期,太监“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日下旧闻考》中载:“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宫(太监),有非分之福。

” 清朝时,基本上就没有“宦官”这个词而只剩下“太监”了。

袁世凯称帝时,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太监全部被赶走,“太监”就此终结。

综上所述,宦官和太监还是有区别的,千万别混为一谈。

但不管他们有何区别,却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老无所养,死无与殡。

”均是封建社会里一个被扭曲的社会群体。

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是谁 宦官,作为刑余之人,作为宫腐之族,身体有残缺,灵魂遭扭曲,少了男欢女爱的本钱,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政治上呼风唤雨了,故对金钱和权势有着强烈的追逐心。

其实,宦官靠着给皇室服务这点优势,捞取点油水,倒也无伤大局;但一旦染指权力,左右朝政,那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必遭劫难。

李辅国封王,在朝中不可一世,政敌安禄山红了眼,索性搞了个“安史之乱”,导致皇帝跑路,帝国倾危;童贯封王,六贼胡作非为更甚,金人铁骑趁乱冲杀进来,结果演变成“靖康之乱”,导致皇帝被俘,王朝葬送。

与此二人相比,宗爱封王虽未给北魏王朝造成致命创伤,却引起了鲜卑拓跋政权政治上的一次大地震,——那个给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生母为左昭仪闾氏,鲜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下来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后。

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焘立长子拓跋晃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焘封其他诸子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为吴王。

作为宗室一员,拓跋余一则年龄小,二则无特长,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刘宋、太子北伐柔然时奉命留守过京城,除此之外无其他可圈点之处。

如果不是不久发生的太子暴薨事件,拓跋余恐怕一生与皇位无缘。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祸首就是宦官宗爱。

宗爱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因为离拓跋焘近,又擅长钻营讨好,故深得拓跋焘宠信。

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焘封宗爱为秦郡公,宗爱的地位陡升。

然而,宗爱毕竟是个“天性险暴”之人,仗着皇帝这颗大树“行多非法”(《魏书》),别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却“恶之”(《资治通鉴》)。

拓跋晃是个精明人,监国视政期间越发恪尽职守,洞察细微,加之他的几个助手与宗爱有些私人恩怨,势必与宗爱格格不入。

宗爱担心被迟早会被太子收拾,索性恶人先告状,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东宫不少官员也受到牵连被斩首。

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惊惧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为拓跋濬。

拓跋濬自幼聪明敏达,深受祖父拓跋焘喜爱,被称为“世嫡皇孙”。

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很内疚,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并渐渐将关爱和关注转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孙为接班人的念头。

这一点,史料中虽未明注,但这是肯定无疑的。

其一,拓跋晃死后,拓跋焘一直没有从诸子中择优重新册立太子;其二,拓跋焘在将拓跋濬封为藩王后不久随即撤销,仍以“世嫡皇孙”待之;其三,拓跋焘将诸子的王爵从一字王削弱为二字王,依此提升拓跋濬无与争锋的地位,拓跋余也由吴王被改封为南安王。

这些信号,已经清除表明拓跋焘有了日后传位拓跋濬的念头。

宗爱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唯恐将来拓跋濬即位后会报仇,杀心渐起。

不过,他要杀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准备把皇位传给拓跋濬的当朝皇帝拓跋焘。

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爱趁拓跋焘熟睡,将其勒死,拥立年龄较小且与自己关系向来不错的拓跋余为皇帝,并将政敌铲除掉。

拓跋余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为北魏第四任皇帝。

从一个不起眼的王爷,摇身一变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刚刚起步,但噩梦已在不知不觉中降临。

这场噩梦,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为,到后来的乱作为、不掩饰,慢慢酿成的。

鲜卑拓跋氏虽属北方游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倾心汉化以来,立嫡以长的皇位承传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在拓跋焘众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长,身上也没有什么闪光点,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孙”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龙椅上一直不自信,甚至如坐针毡,生怕哪天会被赶下台去。

为了坐稳江山,拓跋余摆出了大手笔,一是“厚赏群下,取悦于众”,二是“为长夜之饮,声乐不绝”,结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间,帑藏空罄”(《魏书》)。

即使遇到外敌侵扰,拓跋余照旧宴饮自如,不恤百姓,造成上下离心,群情愤恨。

除此之外,拓跋余为了报答宗爱拥立之功,还“以爱为大司马、大、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资治通鉴》),给了宗爱无限权势。

当年,拓跋焘封宗爱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爱为王,更是出格。

拓跋余由此成为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宗爱成为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然而,狼终归是狼,给了狼王爵,给了狼权势,难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爱总揽朝政军事大权后,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坐召公卿,权恣日甚”,俨然无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内外上下人人忌惮。

大臣们也认为宗爱“必有赵高、阎乐之祸”(《魏书》),将来一定会像赵高杀掉秦二世那样对拓跋余不利。

拓跋余也在耳闻目睹中渐渐开始怀疑宗爱,并筹划削夺宗爱的权力,但行事不够隐秘,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宗爱得知拓跋余要对他动手后,乘拓跋余十月初一夜间祭庙之机,安排几个小黄门杀死拓跋余。

二月登基,十月丧命,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等人,拨乱反正,追谥没当过皇帝的父亲拓跋晃为景穆皇帝,但不承认坐了八个月宝座的叔叔拓跋余为皇帝,最后只是“葬以王礼,谥曰隐”(《魏书》)。

因拓跋余登基前曾为南安王,谥号为隐,故在史学界称之为南安隐王。

按照古代谥法,“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观拓跋余在位之情形,其死后被废去帝号,被免上庙号,被谥为隐,倒也恰如其分。

猜你喜欢: 1. 宦官打一成语是什么 2. 明朝宦官阮安介绍 3. 明朝的六大好太监都是谁 4. 唯才是举的意思是什么 5. 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 6. 古代皇宫中有哪些饥渴的女人 7. 太监为什么要净身

中国有3个太监被封王侯,其中一个连杀2位君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于古代的宫廷历史我们都有一些了解,古代皇宫中的奴才有一部分是太监,太监都是经历过宫刑的人,身体上的残疾使他们心理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变态,没有正常男人应该有的家室和儿女,导致他们对于财富和权利有特别大的欲望。中国有3个太监被封王侯,其中一个连杀2位君王,他们分别是这些人。

第一位,李辅国。

李辅国是唐朝唐肃宗在位时的宦官,据记载李辅国相貌丑陋,在他四十岁时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当时正当安史之乱,他暗中帮助太子李亨谋取帝位,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所以后来被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着军事大权,也就是这时他改名为李辅国。因为李辅国肆意妄为,后来被人刺杀身亡。

第二位,童贯。

童贯是北宋时期的宦官,又被人称为“六贼”之一,擅长揣摩皇恩,深得皇帝的喜爱。宋徽宗继伟后,童贯以奉官的身份掌管金明局,结实了蔡京,并帮助蔡京进京做官。童贯是中国古代史上爵位最高,军权最大的一位宦官,曾经代表国家出使,拥兵20年。最后攻打辽国失败,童贯因罪被杀。

最后一位,宗爱。

宗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位宦官。成为太监后,第一次被太武帝封为“秦郡公”,太子监国时,怕日后对自己不利,于是诬陷太子,太子府被抄,太子抑郁而死。后来怕太武帝发现杀了自己,于是就先下手杀了太武帝,立拓跋余为傀儡皇帝,宗爱为大司马,拓跋余想要夺回政权,又被宗爱杀死。最后宗爱被斩,夷灭三族。

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北魏敬寿帝“拓跋余”简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拓跋余是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母闾左昭仪。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十月初六日,太武帝封拓跋余为吴王。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七月,南朝宋辅国将军萧斌之侵犯北魏的济州,宁朔将军王玄谟攻打北魏的滑台。九月,太武帝率兵南征南朝宋,命皇太子拓跋晃北伐柔然,屯兵于大漠南面,吴王拓跋余留守京城。正平元年(451年)十二月,太武帝改封拓跋余为南安王。

拥立登基

正平二年(452年)三月(《资治通鉴》作二月)初五日,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薛提等人,没有宣布太武帝的死讯。兰延、和疋二人商议认为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F年纪尚小,打算立太武帝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于是,征召秦王拓跋翰入宫,把他安置在一个秘密房间里。但薛提却认为拓跋

浚是嫡亲皇孙,不应该废黜,应当选为继位人,而另外求取国君。兰延等人反复讨论很久也没有决定下来。宗爱得到消息,自认为他已得罪于太子拓跋晃,而平时一向就讨厌秦王拓跋翰,只跟拓跋余关系密切,于是,他就把拓跋余秘密迎来,从中宫小门进入后宫,然后,他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召见兰延等人入宫。兰延等人认为宗爱的地位一向很低,所以根本没有怀疑,全都跟随宗爱进宫。宗爱事先安排三十名宦官手持武器在宫中埋伏起来,兰延等人入宫,就把他们捆绑起来并在殿堂上杀死。宗爱又在永巷杀死拓跋翰,而拥立拓跋余为登基。拓跋余登基后,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永平(或作承平),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拓跋余授任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封为冯翊王。

被杀追谥

拓跋余自认为自己没有按照长幼顺序当的皇帝,就用极为优厚的东西赏赐给下属,打算以此收买人心,一个月的时间,国库被动用一空。加之拓跋余自己喜欢喝得酩酊大醉,纵情声色、犬马,喜欢去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拓跋余也不过问国家大事,边境告急,他不出兵救助,致使百姓愤恨。

而宗爱自从拥立拓跋余之后,身居宰相高位,总管三省政务,负责皇家的安全事务,随意召唤公卿大臣,专权跋扈,一日比一日厉害,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都认为宗爱必定会像赵高、阎乐篡权的危险。拓跋余深为不安,怀疑宗爱将要作乱,就想谋划削夺他的大权,宗爱知道后非常愤怒。永平二年(452年)十月初一日,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

拓跋余死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拥立拓跋F为帝,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后,便诛杀宗爱、贾周等人,都动用五刑,灭其三族。文成帝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拓跋余,谥号为隐王。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尤好弋猎,出入无度。边方告难,余不恤之,百姓愤惋,而余晏如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又好酣饮及声乐、畋猎,不恤政事。”

史书记载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

《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

《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太武帝拓跋焘

母亲:闾左昭仪

兄弟姐妹

兄弟

景穆帝拓跋晃

晋王拓跋伏罗

东平王拓跋翰

临淮宣王拓跋谭

广阳简王拓跋建

拓跋小儿

拓跋猫儿

拓跋真

拓跋虎头

拓跋龙头

姐妹

南安公主

上谷公主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北魏皇帝拓跋余: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291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