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晋朝贾充曾唆使战士弑君 预先担忧死后恶评

说起贾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谁都知道,从封建政治伦理而言,他是个十足的大坏人。贾充最为人诟病的是他的弑君行为。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受不了司马昭的欺压,带兵进攻司马氏。只管司马家实权在握,但毕竟是和正统的天子第一次性军事相持,战士们手足无措,是贾充给司马家战士壮胆,说:“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犹疑什么?”于是,一个叫成济的二愣子扑下来把魏帝曹髦灭掉了。

杀天子,这是封建社会最不能容忍的罪状,凶手必定得伏法。大臣陈泰倡导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舍不得就义这枚关键的棋子,于是拿成济做替罪羊,诛其三族。

贾充是没事了,而且继续高官厚禄,但他唆使他人杀天子这件逆悖政治伦理的事,还是为大家所不齿。贾充也为此背上繁重的思维包袱,尤其担忧自己身后的谥号。在封建社会,不论你生前混得如何风景,位置如何高,但死后的谥号是很有情的,哪怕皇帝都不能躲开恶评。贾充年轻生病,在生之日不多,就开局担忧死后评估。晋武帝派皇太子照顾其起居,贾充就提出了这个担忧。贾充的侄子贾模倒是很畅快地说:“叔,你干的那些事,是非与否,日久就会智能显示进去,没法覆盖啦。”

过后的博士秦秀也上书说:“老贾这人紊乱朝廷纲纪,逆悖君臣等级,应该送他个谥号,就是‘荒’。”秦秀的老爸秦朗是曹操的继子,奶奶是曹操的小老婆,当然对司马家的鹰犬刻骨仇恨,提出把“荒”的谥号给贾充,可见恼恨有多深。晋武帝感觉这个谥号有点重大了,他忘不了贾充为他立的大功,于是换了一个难听的谥号:“武”。

悲天悯人如贾充,也能够对谥号如此畏惧,不能不抵赖此类制度的震慑作用。


《王永丰》晋代贾充曾唆使士兵杀王事后担心死后恶评

吕家冲,一个年老多病的人,派皇太子去救他的日常生活。

满怀悲伤的我从子模块说:“你看自己太久了,藏不住。

”.秦修博士说:“按刻意法:‘乱之程度,谓之饥荒’,请谵语。

”如果皇帝不服从,他会死得更惨。

卷81说起贾充,看过《资同治鉴》的人都知道,他是封建政治伦理中真正的小人。

贾充因弑君受到的批评最多。

公元260年,魏武帝的曹受不了司马昭的压迫,派兵攻打司马师。

司马家族虽有实权,但与正统皇帝的第一次军事对抗。

士兵们不知所措。

贾充鼓足勇气对司马贾冰说:“今天司马恭要举你。

”你还在犹豫什么?”接着,一个名叫季承的二愣子扑向了魏武帝的曹茅。

杀皇帝是封建社会最不能容忍的罪行,凶手必须绳之以法。

臣陈泰建议杀贾充以谢天下。

司马昭不想牺牲这个重要的棋子,所以他把季承作为替罪羊来惩罚他的三个家族。

贾充很优秀,还是高官,却唆使别人杀天子,违背政治伦理,至今仍被大家所不齿。

贾充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尤其是身后的谥号。

在封建社会,无论你多漂亮多高大,死后谥号都是无情的,连皇帝都避免不了恶评。

贾充年老多病,从出生就开始担心死后对他的评价。

晋武帝派皇太子照顾起居时,贾充提出了这个问题。

贾充的侄子贾默兴高采烈地说:“叔叔,你所做的事,不管是对是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显现出来,你是隐瞒不了的。

”当时的大夫秦秀也写道:“老贾是个不检点的人,藐视君臣之位。

”他应该被追授一个称号,就是‘荒’。

“秦秀的父亲秦朗是曹操的继子,他的祖母是曹操的小妻子。

当然,他对司马懿这个帮凶恨之入骨,提出要给贾充“封号”,以示深仇大恨。

晋武帝觉得这个谥号有点严重。

他忘不了贾充对他的巨大贡献,就改了个好谥号:“武。

像贾充这样邪恶的人,对死后的爵位如此恐惧,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的威慑力。

司马昭弑君,究竟是贾充揣度上意,还是司马昭直接下的令?

首先司马昭弑君的经过是还是弱冠之年的曹髦决定提起宝剑反抗司马氏,但是他想要推翻司马昭统治的事情却因为王沈与王业背叛而泄密,当时司马昭却并不在魏帝的身边,而当时早已经成为司马昭心腹的贾充临机决断只是自己身边的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而事后司马昭保住了贾充,另外立曹奂为帝,已死的曹髦被贬为了庶人,而忠于魏帝的王经及其亲属均为司马昭所杀,成济则被司马昭作为贾充的替罪羊被夷灭了三族。但是指使了弑杀魏帝的贾充就注定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至于贾充是否是揣度上意而做出了指使成济弑杀魏帝一事的,其实是很明显的事情,毕竟当时司马昭想要曹魏江山的想法已经非常明显了,为何呢?不说别的,司马昭大肆冤杀忠于曹魏的忠臣,自己手握重兵而且自己居住出行的规格早已经超出了一个臣子的标准,明显到什么程度呢,都有成语流传至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这已经不是贾充在揣度上意了,而是根据当时已经得知魏帝要反抗司马氏家族的控制而当时司马家的家主司马昭不在也无法尽快通知他的窘迫的情况下,贾充自己擅自做出的临机之断罢了。

至于是否是司马昭亲自杀的魏帝,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弑帝的时候司马家唯一在场的人司马伷也跑出去了,之所以叫司马昭弑帝是因为贾充是司马昭的利益代表。

所以司马昭弑君虽不是自己动手,但是贾充动手也是为了他,所以史称司马昭弑君。

何曾(西晋开国元勋)详细资料大全

何曾(199~278年),原名何谏,族名何瑞谏,字颖考,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县)人。西晋开国元勋,曹魏太仆何夔之子,西晋开国元勋。

出身陈郡何氏,博学好学,事亲至孝,袭封阳武亭侯。初为平原侯文学掾,随侍皇子曹叡。魏明帝即位,擢散骑侍郎,迁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甚为时人称颂。高平陵政变之后,投靠司马氏集团,颇受重用。曹芳继位,历任司隶校尉、尚书、征北将军,封爵朗陵县侯。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成为晋国丞相兼侍中,积极策划司马炎代魏建晋行动。晋朝建立后,拜太尉兼司徒,迁太宰兼侍中,封朗陵县公。朝会之时,剑履上朝,如汉相萧何故事。屡以年老请求逊位,不得朝廷允许。

生活侈忲无度,讲究饮食,有“何曾食万”的典故。咸宁四年(278年),去世,时年八十,諡号为元。著有《食疏》。

基本介绍

人物生平,承袭父爵,投靠司马,上表求情,位列三公,晋室元勋,人物评价,总评,历代评价,个人作品,趣事典故,相敬如宾,何曾食万,外宽内忌,知晋必乱,亲属成员,父亲,儿子,孙子,史料记载,

人物生平

承袭父爵

何曾的父亲何夔,在曹魏官至太仆,封阳武亭侯。何曾少年袭封阳武亭侯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人袁侃齐名。魏明帝曹叡还是平原侯时,以何曾为文学掾。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后,何曾经多次升迁为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曾向曹叡上疏请求整顿地方官吏,以安百姓。不久,迁为散骑常侍。 景初二年(238年),大将军司马懿将伐辽东,何曾向曹叡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以防意外。曹叡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后来,补任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称誉。后征入朝中,作侍中。母亲去世时,何曾离职守丧。

投靠司马

嘉平年间(249年—254年),何曾担任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朝野人士都惧怕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当时曹爽专权,司马懿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起来履行公事。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为母居丧,不守礼制。何曾在司马昭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卿放纵情欲,违背礼制,是伤风败俗之人。今忠贤之臣执政,对臣僚要根据名实综合考核,像卿这种做法,是不可提倡的。”事后又对司马昭说:“您正以孝治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旁饮酒吃肉。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要让他污染华夏。”司马昭说:“此人如此瘦弱多病,君不能看在我面上容忍他吗?”何曾又引经据典,指责阮籍,辞理很严厉。司马昭虽然没有听他的,当时人们颇为敬畏他。

上表求情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勤王失败被杀,他的儿子毌丘甸、妻子荀氏应株连处死。荀氏的族兄荀顗、族父荀虞都与司马师有姻亲关系,共同向曹髦上表,乞求饶荀氏性命。曹髦下诏让荀氏离婚。荀氏所生女毋丘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妻,也株连判死刑,因怀孕囚于监中。荀氏去信向何曾求情说:“毋丘芝囚在廷尉狱中,命运可知,死亡计日可待。我请求去做官婢,以赎毋丘芝一命。”何曾哀怜他们母女,上递状辞请求复议,朝廷议论都以为何曾的意见正确,于是修改了法律条文。

位列三公

何曾在司隶任职多年后,迁升为尚书。 正元年间(254—256年),何曾出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他将要赴任时,大将军司马昭让儿子司马炎(晋武帝 )、司马攸送数十里。何曾为宾客准备了有太牢的丰盛宴席,侍从吏卒无不吃饱喝醉。司马炎从何曾那里出去,又去拜访何曾的儿子何劭。何曾事先训诫儿子说:“客人一定会拜访你,你事先要做好周密准备。”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司马炎留在他住处很久,何曾严加训斥。何曾就是这样受到司马氏的器重。后来迁为征北将军,晋封颍昌乡侯。 咸熙元年(264)三月,何曾受命担任司徒,进封朗陵侯,与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同列三公。按照礼数,三公并无拜见相国之礼。但何曾入见晋王、相国司马昭时下拜,以表示最高敬意;后荀顗入见时效仿他,唯独王祥仅作揖罢了。(《晋书·何曾传》称何曾与高柔、郑冲同为三公而拜晋王司马昭,惟何曾下拜 ;按司马昭咸熙元年封晋王,而高柔卒于景元四年,即前一年,无法与何曾、郑冲同拜司马昭,且郑冲当时亦非三公之一,故据《三国志》及《晋书·王祥传》校订。

晋室元勋

司马炎继承晋王位后,以何曾为晋国丞相,加侍中。何曾与裴秀、王沈等劝司马炎称帝代魏。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司马炎受禅即帝位后,拜何曾为太尉,晋爵为朗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泰始三年(267年)九月,司马炎下诏,任命何曾为太保。过了很久,又让何曾以太保之职兼任司徒。何曾坚决辞让,司马炎不许,派遣散骑常侍以圣旨告谕,何曾才就职。后又进位太傅。 何曾因为年老,多次请求让位。司马炎下诏不许,并说:“鉴于司徒所掌管的事务繁多,不可久劳老臣,现进升何曾为太宰,侍中如故。朝会时可佩剑、穿薄底鞋、坐轿子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及曹魏太傅钟繇的旧例。赐钱一百万、绢五百匹、八尺床一张,以及与床相配套的帐、席、褥。府中置长史、掾属、祭酒及员吏,按旧制行事。所供给的亲兵官骑和从前一样。主管此事的人按典制依次配置,务求优厚完备。”以后每次召见,司马炎令其自带平时喜欢的饮食衣服器物,使两个儿子侍从。 咸宁四年(278年),何曾去世,终年八十岁。司马炎在朝堂穿孝服哀悼,赐给棺材一副,朝服一具,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一百匹。将葬时,司马炎让礼官议论何曾的諡号,博士秦秀提议谥为“缪丑”,司马炎不采纳,下策命赐谥为“孝”。 太康末年(289年),经何曾之子何劭上表,朝廷改谥何曾为“元”。

人物评价

总评

何曾是当时世族的代表人物。其生活过于奢侈,在西晋时已受到批评。其外表宽厚而内心多忌刻,例如在征辟了曾批评自己奢侈的刘享后,屡屡对他施加杖刑。其表面以名教自重,实则先抛弃曹魏投靠司马,后在晋朝也建树寥寥,反而卑躬屈膝,党附贾充,被认为“不忠”;有观点认为其标榜名教,不过是附和司马氏,以满足自身利益。 何曾也有为人称道的事迹,如在曹魏末年敢于弹劾校事尹模,又如他让自己的主簿程咸上书要求修改刑法、于家族连坐时豁免已出已嫁的妇女;他也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预见到了西晋的迅速覆亡。《晋书》还称其孝顺,与妻子也相敬如宾。但总体上看,何曾的建树和品德不足以与其禄位相称。

历代评价

刘毅:何曾侈忲无度。 司马炎:①侍中、太尉何曾,立德高峻,执心忠亮,博物洽闻,明识弘达,翼佐先皇,勋庸显著。②太傅明朗高亮,执心弘毅,可谓旧德老成,国之宗臣者也。而高尚其事,屡辞禄位。 傅玄:①内尽其心以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天下。②荀、何,君子之宗也。③颍昌侯之事亲,其尽孝子之道乎!存尽其和,事尽其敬,亡尽其哀,予于颍昌侯见之矣。④见其亲之党,如见其亲,六十而孺慕,予于颍昌侯见之矣。 秦秀:何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諡法》,“名与实爽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缪丑公。 房玄龄:①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②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③何曾善其亲而及其亲之党者也。④何石殊操,芳饪标奇。帝风流靡,崇心载驰。矜奢不极,寇害成赀。邦分身坠,乐往哀随。 司马光:何曾议晋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王应麟:何曾、荀顗之孝,论者比之曾、闵。夫以孝事君则忠,不忠于魏,又不忠于晋,非孝也。顗之罪,浮于曾。曾之骄奢,祸止及家;顗之奸谀,祸及天下。 陈普:君亲忠孝岂殊途,甲有方能罪乙无。座上研研称阮籍,不知联席是公闾。家国儿曹付五胡,奉身恨不及齐奴。君王但说平生事,政为诸公昧远图。 吕思勉:此外晋初元老,如石苞、郑冲、王祥、荀顗、何曾、陈骞之徒,非乡原之徒,则苟合之士。此等人,而可以托孤寄命哉? 唐长儒:王祥除掉孝行以外毫无事业可称,何曾、荀勖在历史上更是奸妄之徒。

个人作品

何曾注有《食疏》。南齐时豫章王萧嶷宴请宾客,问虞悰宴席如何,虞悰引用何曾的《食疏》说:“可惜没有《食疏》里面记载的黄颔啊。”

趣事典故

相敬如宾

何曾性极孝,闺房私事也很严谨,从少年至成年,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自己南面而坐,妻子北面再拜,然后上酒,饮酒罢即出去。一年中,如此见面应酬不过两三次。司隶校尉傅玄曾经撰文称赞何曾与荀顗的孝行。

何曾食万

何曾尚奢豪,求华侈。其厨房所制作的馔肴,胜过王侯帝戚之家。晋帝每次举办宫廷盛宴,何曾都不食用太官烹制的馔肴,认为它们不如自己家制的味美,无法下咽。晋帝亦不恼怒,反而特许他自带家厨烹制的菜肴。 何曾游戏形象何曾特别讲究馔肴的味道,不惜花众多的金钱与精力,孜孜以求美食。他每天用于饮食的钱财超过万金,即便如此,仍然感到味道不佳,说无下箸处。 喜好饮食本无可厚非,但苛求美味,以至极度奢侈,是不可取的。在当时就有人弹劾其侈奢无度,只因晋帝以为他是重臣而未问。后世则亦以他为奢侈的典型,加以批评。

外宽内忌

何曾表面宽厚但内心容妒嫉和憎恨人,如都官从事刘享曾上奏何曾的奢侈行为,但司马炎都以他是朝中重臣而不问罪。后来何曾辟命刘享为掾,有人劝刘享不要应命,但刘享以为何曾贵为至公,不会记私仇,最终应命。但其后何曾却常因为小事而对刘享施杖刑。 何曾亦曾参与贾充的朋党之争,虽然何曾较贾充年长,但卑下地依附贾充势力。有次贾充与庾纯酒后争论,并斥责贾充不敬长者和弑君。事后何曾议论时又贬抑庾纯,遭到正直人士非议。

知晋必乱

何曾经常陪司马炎宴饮,回来后告诉几个儿子说:“陛下创建了基业,并要把基业传给后世子孙。然而,每次在宴会上,却从未听说治理国家和图谋久远的谋略,只是说些平生的常事,他的后代恐怕就很危险了吧?太平基业,仅就到他个人一身而已,他的子孙真够担忧的呀!你们还可以安然无事。”他又指著自己的几个孙子说道:“你们这一辈人必殃及祸乱!” 后来,晋朝爆发八王之乱,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他的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说:“我的祖父真是大圣人啊!”

亲属成员

父亲

何夔,字叔龙,太仆,封阳武亭侯。

儿子

何劭,嫡嗣子,司徒、太宰。《晋纪》作何邵。 何遵,庶长子,何劭庶兄,官至太仆。

孙子

何岐,何劭之子,嗣子。 何嵩,何遵之子,著作郎。 何绥,何遵之子,尚书,被东海王司马越杀害。 何机,何遵之子,邹平县令。

史料记载

《晋书·卷二十三·列传三》

历史上司马昭为何要偏袒贾充?二人的关系如何?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在曹魏都城洛阳,发生了一起宫廷政变,起兵的是曹魏皇帝曹髦,他想杀掉独揽曹魏军政大权的司马昭,试图夺回权力。

曹髦的奋起一击迅速被忠于司马昭的军队击败,曹髦被杀。

当时,阻止曹髦的是由贾充(他的职位中有中护军一职,能执掌禁军)率领的军队。

双方交战之初,因为皇帝曹髦亲自上阵厮杀,贾充军中的士卒不敢下死手,所以差点被曹髦击败。

关键时刻,贾充指使身边的太子舍人成济出手,《晋书·贾充传》中记载: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

于是,曹髦被杀,“天子崩于车中”,叛乱平息,但随后赶到现场的司马昭就头疼了,毕竟是死了一个皇帝。

司马昭不是没有杀皇帝的心思和胆量,可要杀皇帝不能这么在光天化日下杀,偷偷喂毒酒什么的都行,然后报个暴毙而亡,质疑声会小很多。

公开杀害皇帝,不管怎么说,都无法给天下人交代,弑君之罪,谁都不想背上这个名誉。

可事情发生了,也只能想办法善后。

阻止曹髦的军队是贾充的部下,指使成济向曹髦动刀子的,也是贾充,司马昭不想背弑君的锅,最好就是杀掉在场职务级别最高,也是平乱总指挥的贾充。

不过,司马昭心软了,当尚书左仆射陈泰建议他杀掉贾充时,司马昭却只杀掉了奉贾充之命出手的成济,《晋书·文帝纪》中记载: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

”帝曰:“卿更思其次。

”泰曰:“但见其上。

不见其次。

”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

贾充因司马昭的袒护,逃过一劫。

司马昭不想杀贾充,也是有苦衷的,贾充是坚决拥护司马氏掌权的死忠。

当初,贾充之父贾逵是孙资(魏明帝曹叡死时,是他举荐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担任辅政大臣)举荐给曹操的,孙资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他们都是站在世家一条线上的。

曹操逼死荀彧,把大部分世家全部推向了曹魏政权的对立面,司马昭要是杀掉为自己干掉曹髦的贾充,怎么安抚支持司马氏的世家们?贾充不但在司马氏通往掌权的道路上劳苦功劳,还积极支持司马氏代曹称帝。

早在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昭之前,他就曾积极劝说诸葛诞支持司马昭称帝,并到处帮助司马昭寻找和拉拢支持者。

对于这么一位司马氏的死忠,司马昭当然舍不得杀。

当然,对于曹髦发起政变时的司马昭来说,也不惧袒护一名心腹,皇帝曹髦都被逼得要发动政变,还有谁能颠覆司马氏的权位?但司马昭没能料到的是,他一时心软,没有让贾充替自己背锅,没有杀掉贾充及其家族(弑君是要灭族的,成济就被灭族),却导致了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贾充的后人祸害到几乎亡国。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成功,建立了晋朝,司马炎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炎对贾充极其宠信,这是因为,司马昭临死前,曾想把权力交还给哥哥司马师一脉(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还是贾充的女婿)。

是贾充力劝司马昭还是把权力交给司马炎为好,因此,司马炎得以继承司马氏大权。

并且 ,司马昭死时,只给司马炎指定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臣子,就是贾充,《晋书·贾充传》中记载: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于舞阳侯(司马)攸。

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

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

”帝袭王位,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

及受禅,充以建明大命,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

故而,司马谈对贾充相当感激,荣华富贵不用说了,能给的全给,还让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司马衷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当正室夫人,试图让贾家跟司马家一起,富贵永远。

恰恰是这样的联姻,让司马炎死后的晋朝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贾充去世,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成为皇后。

因为司马衷是个傻子,故而,他继位后没多久,权力就被贾南风窃取。

贾南风为掌握权力,联合司马氏宗室诛杀辅政大臣杨骏一族,还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也是贾南风的恩人杨芷(杨骏之女,曾在贾南风犯罪后,帮她说好话,保住了其太子妃的位置)活活饿死。

且因贾南风无子,她还把丈夫晋惠帝唯一的儿子司马遹给害死,使得晋惠帝无后人继承皇位。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司马氏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昭的弟弟)发动政变,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掉贾南风,不久后将其毒杀。

贾南风虽然死了,但因她掌权时的乱搞,以及让晋惠帝没了继承人,让司马氏诸王们蠢蠢欲动,觊觎皇位,直接诱发了让西晋衰亡的“八王之乱”。

晋朝的衰亡,司马炎封藩宗室,给予藩王们权力,是主因之一,可却是贾南风直接引发了藩王们的动乱。

可以说,西晋的江山就是被贾南风的一通乱搞给颠覆的。

她夺取西晋朝政大权时,距离曹魏皇帝曹髦被杀那一年,仅过了30年。

如果在曹魏皇帝曹髦被杀的那一年,司马昭心黑一点,不是拿小小的成济背锅,而是干掉贾充及其家族,或许,西晋的江山就能多延续几十年。

历史没有重来的可能,只能说,司马氏种下了因,就要吃下结出的苦果。

所以,后来有人评价:“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

司马懿家族是怎样把曹操后代一个个杀尽的?

1、司马氏掌控曹氏政权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司马懿老谋深算,周密布置,巧设机关,经过一番血雨腥风的搏杀,铲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曹爽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

2、魏明帝曹叡去世时,传位齐王曹芳,并以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动高平陵之变,自此掌握曹魏大权,后又诛灭曹爽集团。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在逼死王凌和楚王曹彪后死去,其子司马师继其掌权。

3、正元元年(254),司马师杀大臣夏侯尚、李丰、张缉等;同年九月,因魏帝曹芳参与了铲除司马氏集团的图谋,司马师、司马昭又废掉曹芳。在郭太后的力主下,曹丕之孙、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立为帝,作为魏明帝的后嗣,改元正元。

4、正元二年(255),司马师平定毌丘俭的兵变后去世,其弟司马昭继其掌权。甘露二年(257),司马昭挟曹髦及郭太后镇压诸葛诞兵变,于次年取胜,司马氏集团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下来。

5、自正始十年(249)至甘露三年(258),随着一系列政变的展开和淮南三叛渐次平定,司马氏的权力日渐巩固,曹魏皇权则日渐衰微。尤其是曹芳被废后,皇宫卫士被大量削减,仅以老弱戍守 ;又据毌丘俭所言,司马师不上朝觐见君主,曹髦欲探问其疾病,也被司马师拒绝 ,皇权之衰微可见一斑。

6、曹髦虽无实权,但才慧早成 ,有志于中兴曹魏,尤其推崇中兴夏朝的少康。 即位之初,曹髦曾采取减省用度 、派遣侍中巡视等举措 。司马师死去后,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由此可以达到削夺司马昭的兵权的效果。

7、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曹髦计划落空,又不得不对司马昭加以笼络。 此后,曹髦还曾写作《潜龙诗》以自讽,司马昭对此感到厌恶,二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8、司马昭弑君,是发生于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即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魏都洛阳的政治事件。魏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终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事后曹髦被追贬为庶人,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作为替罪羊被夷灭三族。

9、司马昭弑君标志着自曹芳以来曹氏集团恢复皇权的努力的彻底失败,为司马代魏进一步铺平了道路,但也给司马氏集团留下了政治阴影。

10、司马昭决定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 ,并派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去迎接曹璜,作为曹叡的继承人。曹璜是曹操之孙,与魏明帝曹叡平辈,也非曹丕的直系后裔(当时曹丕仍有直系子孙在世,例如曹髦之弟曹启 )。

11、太后下诏令群臣为常道乡公曹璜更名。后定名曹奂。 六月二日,常道乡公继位,改元景元 ,这就是魏元帝。

12、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扩展资料

随着曹髦的被弑杀,司马代魏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对司马氏而言,其篡魏的遮羞布已被撕下,篡魏势在必行。对贾充、王沈而言,他们对司马昭功劳卓著,必将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

然而,司马昭弑君事件也成为司马氏集团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例如,王沈被曹髦尊称为“文籍先生”,却不忠于曹髦而告密,导致司马昭弑君,故而受到舆论的批评。

贾充曾在宴会上被庾纯批评为“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反驳后又被庾纯质问“高贵乡公何在”; 贾充的母亲见到古今皆重忠义,故多次痛骂亲手弑君的成济,只是不知其子贾充也参与了弑君之事,仆人们听到她骂成济都偷偷地笑。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贾充曾质问孙皓其之前在东吴实行的酷刑是怎么一回事,不料被孙皓反唇相讥:“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这令贾充十分尴尬。

直到东晋,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时也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网络百科-司马懿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网络百科-司马昭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网络百科-司马炎

司马昭弑君案有什么影响

司马昭弑君案有什么影响

司马氏在曹魏的政权已经达到巅峰,司马昭杀掉曹髦的行为彻底揭下司马氏代魏建晋的野心。司马昭弑君事件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对司马氏篡权的进度、司马昭的名声都有很大影响。

禅代进程:

在政治权力层面上,随着曹髦的被弑杀,从朝廷到地方,忠于曹氏的势力大体已被全部翦除。司马代魏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 (另有观点将钟会视作最后的障碍),司马氏的地位更加巩固。对司马氏而言,其篡魏的遮羞布已被撕下,篡魏势在必行。对贾充、王沈而言,他们对司马昭功劳卓著,必将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

然而,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看,司马氏虽权势愈甚,却因碍于弑君的恶劣影响,被迫暂缓魏晋禅代的步伐。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曹髦以生命为代价,为新即位的曹奂留下的一笔政治遗产。

不过,与曹芳和曹髦为了应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试图挣扎抵抗不同,曹奂对司马氏集团及其所推进的魏晋禅代采取了服从的态度。 而司马昭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弑君所带来的道德危机,使魏晋禅代重新具有道义上的合法性,遂力排众议发动魏灭蜀之战,借伐蜀之功为其禅代铺平道路。最后,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使魏晋禅代终告实现。

政治阴影:

尽管最后禅代成功,司马昭弑君事件仍成为了司马氏集团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例如,王沈被曹髦尊称为“文籍先生”,却不忠于曹髦而告密,导致司马昭弑君,故而受到舆论的批评。西晋建立后,贾充还曾在宴会上被庾纯批评为“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反驳后又被庾纯质问“高贵乡公何在”。

贾充的母亲见到古今皆重忠义,故多次痛骂亲手弑君的成济,只是不知其子贾充也参与了弑君之事,仆人们听到她骂成济都偷偷地笑。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贾充曾质问孙皓其之前在东吴实行的酷刑是怎么一回事,不料被孙皓反唇相讥:“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这令贾充十分尴尬。 直到东晋,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等事时也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司马恶名:

弑君事件后,直到唐代前,各类传世文献往往不直接将司马昭称为弑君者。例如在《魏晋世语》中,该事件被称为“高贵乡公之难” ,《世说新语》中,称这一事件为“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至唐代,《晋书》在《文帝纪》中,曾引用赵盾弑君的典故,说司马昭“反虽讨贼,终为弑君”;但在《石苞传》、《荀勖传》中,又分别使用了“成济之事”和“高贵乡公欲为变”的表述。清人郭伦在《晋记》中批评后者“大悖于理”。

唐代人萧颖士则直书“司马昭弑帝于南阙”,许嵩《建康实录》也说“魏相国司马昭弑其君髦”。此后,宋代邵伯温《皇极经世书》、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萧常《续后汉书》,以及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引述其父马廷鸾语、郝经《续后汉书》,也有与之类似的提法,金朋说还有题为“司马昭弑魏主”的诗作。《三国演义》中,“司马昭弑君”及类似语词更是反复出现。

此外,《汉晋春秋》记载的曹髦之语,后演变为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谋朝篡位、争权弑君的代名词,还用于泛指人所共知的阴谋。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晋朝贾充曾唆使战士弑君 预先担忧死后恶评》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294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