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李白之死:杜甫在诗中居然预测到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盛唐最卓越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平凡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教训崎岖,思维复杂,既是一个天赋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维,在他身上都有表现。“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永世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事实和精气生存相貌的艺术写照。李白的诗歌对后辈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驰名诗人,都遭到李白诗歌的渺小影响。但是,这样一位才气横溢的驰名诗人在死因上却留给前人渺小的争议。

第一种观念,也是学者们广泛以为的观念是李白是病死的。这一观念以为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宿愿在垂暮之年,为援救国度危亡尽力,因病中途前往,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李阳冰是李白族叔,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也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序》云:“姑熟西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李白死后二十九年,刘全白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忆音容,悲不能止。”李白死后一百多年,驰名的学者皮日休在《七爱诗》中也曾说过“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现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确地通知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还有一种观念是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后溺死。持这一观念的人以为,李阳冰《草堂集序》说“疾亟”,刘全白《李君碣记》说“疾终”,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序》说“卒于此”,都不说得的什么病;为他撰集序与撰墓碑者也从未言及,而到了一百多年后,皮日休《七爱诗》中才突然冒出个“腐胁疾”,显然这值得咱们疑心。

由于李白永世嗜酒如命,号称“醉仙”。他的泛滥作品也以酒为题。如《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赠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月下独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李白的死很或者与酒无关。五代时间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录:“(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得意,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这种说法以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北宋初期梅尧臣《采石月下赠功甫》一诗说得最为明确:“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说李白醉中在船上以手于江水中戏弄月影时,翻身落水溺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有“一朝人海寻李白,空看世间画墨仙。”之语,可见,他也以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时刻的学者辛文房在《唐佳人传》中说:“(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那么,李白或者无法能像这些人记录的那样是溺死呢?假若是溺死,为何时人并不加以记录?有学者以为“溺死在封建时代被以为‘横死’非‘善终’,依古礼属不祥,亲友不能悼念,还有碍子孙前程,为了粉饰假相,往往当做病故。于是,既顾及禁忌又不甘造假的亲友提笔行文之际难免踌躇,不得已而闪动其词。”刘全白于李白死后二十多年撰写《碣记》,过后,李白的儿子伯禽依然在当涂,于是刘全白恐有碍伯禽及子孙前程,为他避讳而写作“疾终”。其余的人也由于这个要素闪动其词。

关于李白有或者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好像有预见。他在“三夜频梦”李白之际,作《梦李白二首》,重复提出自己的担忧:“江湖多风云,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滨”。但醉与病都不使他担忧,唯担忧有舟楫失坠的或者。这种担忧不能说事出无因。最少可以说是杜甫在往年与李白来往的通常得出的体验。李白之死难道真的被杜甫的担忧所言中吗?

正史中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在提到李白之死时,都一笔代过,并没有说明李白的死因。《旧唐书》只说李白是醉死于宣城的。那么是醉而病死的,还是醉而溺死的呢?人们不得而知。或者是人们不愿凭吊溺死之人而说李白是病死的,或者是先人不愿面对李白病死的终局,宁可认可他入水捉月、仙游羽化也未可知。两种死因都难以扫除。如今看来,解开李白死因之谜并无多大意义,倒是唐代项斯《经李白墓》外面的一句话“醉死此江边”很值得前人玩味。


李白之死成迷,杜甫在诗中预测到了是怎么回事?

要说到中国伟大的诗人的话,肯定就是豪放派的李白,爱国派的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作品都非常地杰出,而传闻李白的死于酒有关,但是杜甫在在诗中预测到了,其实就是因为杜甫深知李白嗜酒,而如此地喝酒肯定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首先叹道李白,大家肯定有很有印象,不仅诗句非常地豪放,就比如“王者荣耀”里面的“大河之剑天生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其实蓬莱人”等等,都可以看出李白诗句上的才华之强;而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很多豪放的诗句都是在他大喝之后所写出的,比如我们小学时候都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他这种喝酒可不是一般地喝,而是嗜酒如命,每次喝都会很长地多。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大量地喝酒肯定对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心肝和肾脏有着很大的伤害,而更别说像李白这样每天都喝酒了,而杜甫作为他的好友,两个人其实也很处得来,同时写诗人,属于英雄惜英雄,所以他也看出了问题,但是无法劝导李白戒酒,所以在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到“病起暮江滨”,他很担心像李白这样喝下去,很可能那天在湖边船上喝酒倒在湖中而溺亡。

当然关于李白的死亡,在正史中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详细提到,大家都认为是常年的喝酒导致身体上出现很多疾病,最后病发而死,而杜甫的诗句所预言的李白的死因不一样,但终归到底也是因为喝酒,所以李白的死亡原因肯定和喝酒有着很大的关系,杜甫的诗句有可能是预言的。

杜甫居然在诗中预言了李白的死!李白可能会淹死

李白,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被称为“诗人仙子”。

他经历了艰难的岁月和复杂的思想。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具有游侠、刺客、隐士、道士、谋士的气质。

儒、道、侠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给后人留下了900多首诗。

这些精彩的诗篇展示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都受到李白诗歌的极大影响。

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的死因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争议。

第一种观点,也是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李白是病死的。

这种观点认为,李光弼东镇在淮河附近时,李白不顾61岁高龄,闻讯而去,自告奋勇杀敌。

他希望在他的晚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国家的危亡,他因病中途返回。

次年,病逝于当涂县令、唐代最著名的篆书家李。

李白在李的舅舅也在《诗选《草堂集序》中写道:“杨冰在当涂尝试弦歌,心不喜。

闲暇时不要嫌弃我,同乘一船,互相照应。

有危险的时候,就是急需的时候。

你有几千稿,你的手套不修,枕头上给你一本简书。

”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序》唐代云:“古蜀在东南,有唐代高士李白之墓.六十二岁,偶有临终曲。

李白死后二十九年,刘于贞元六年作《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又说:“你姓白,天宝圣旨初归山。

我偶尔游到这里,最后死了,因为我被埋在这里。

白由诗知君,一掷之,荒冢尽毁,止不住愁声。

“李白死后一百多年,著名学者皮日休曾在《七爱诗》年间说过“当他受到腐败的威胁时,他醉到了极点”。

古代文学中所谓的“急病”、“死而弥留之歌”、“以疾而终”,明确告诉人们李白是病死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白并非病死,而是醉酒后溺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李《草堂集序》说“病急”,刘《李君碣记》说“病已终”,范《李公新墓碑序》说“死于此处”,但他们对此都只字未提。

为其文集作序和墓碑的作者从未提及,但在一百多年后的皮日休《七爱诗》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腐烂的威胁”,这显然值得我们怀疑。

李白因为一生嗜酒,被称为“醉仙”。

他的许多作品也以酒为名。

比如《将进祁宗政新书网酒》有“煮一只羊,杀一头牛,磨一磨胃口,让我,三百碗,一口长饮!”.有“笑到酩酊大醉,乐一辈子”。

有“四人多话,一天一千”。

有“开了脸喝了酒,突然就醉了”。

之三:“当你喝醉了,你会失去你的世界,但你会独自入睡。

我不知道我是否有我的身体。

这是最享受的事情。

”李白的死很可能与酒有关。

五代王《叙赠江阳宰陆调》年记载:“穿着宫袍在采石河里游泳,骄傲自满,因醉酒捉月而死。

这种说法认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

北宋初年,梅的诗《赠刘都史》说得最清楚:“醉时爱江底月,手翻江倒海。

据说李白喝醉了酒,在船上用手逗河里的月影,翻了个身淹死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说过:“曾经人海寻李白,望天下画所以,李白可能不是像这些人记录的那样淹死的?如果是溺水,为什么没有人记录下来?有学者认为,“溺水在封建时代被视为暴死,不是‘幸福的死’。

按古礼,是不祥之兆,亲友不能悼念,也阻碍了子孙的前程。

为了掩盖真相,常常被当成死亡。

于是乎,那些顾虑禁忌,不愿弄虚作假的亲友,在写的时候就犹豫不决,无可奈何,只能闪烁其词。

”刘写《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是在李白死后20多年。

当时李白的儿子还在当朝,刘怕此事妨碍及其后代的前程,为其避讳写下了“将死”。

也有人为此避重就轻。

杜甫似乎预感到李白可能会淹死。

他写《月下独酌四》正值李白“三夜频梦”之际,反复提出自己的担忧:“在江湖边——在一只小船上所承受的风暴、沉船、恐惧。

”“有水要渡,有野要折腾,若坠,有龙有水怪”,杜甫知道李白嗜酒,也知道李白晚年“黄昏得病于江边”。

但他并不担心醉酒或疾病,只是担心他可能会失去他的船。

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原因。

至少,可以说是杜甫从前些年与李白的交往中得来的经验。

李白的死真的是杜甫的杞人忧天吗?正史中《唐摭言》和《采石月下赠功甫》指的都是李白的死,都被代入一次,并没有说明李白的死因。

只说李白死于宣城醉酒。

那么,是醉死的,还是醉淹死的?人们不知道。

也许人们不愿悼念溺水者而说李白病逝,又也许古人不愿面对李白病逝的结局,宁愿认他为水中捉月,神仙游泳也未可知。

两种死因都很难排除。

现在解开李白死因之谜,意义不大。

相反,唐代项斯《唐才子传》的一句话“醉死于此河”,值得后人深思。

李白死之迷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也是一个历代诗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

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刘希夷被人用土囊压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匿不知所终等诸多传说。

只有杨炯死于官,还算死得其所,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诗仙李白之死也是其中的一个。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众所周知,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碑城)。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

但是《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就有点让人费解。

他自称“五岁诵六甲(道家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未免有自夸之嫌,但足以证明他从小就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他留下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也可以佐证他曾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为李白日后妙笔生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开创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后来李白寓居安陆达十年之久,并成为安陆的女婿。

此后十年间,他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流,写下不少诗文。

传闻初至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

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

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完善了。

想“优而则仕”的士子,几乎都得通过科举以博取功名。

封建统治者也通过此种途径,网罗了一大批人才。

但李白走的则是“终南捷径”。

由于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使得道教在唐代盛极一时。

于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纷纷入居名山,扮成道士或隐士,等着当朝天子诏见。

我们可以通过终南捷径典故的来历窥见一斑。

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卢藏用想做官,就假装为隐士,住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里,希望被皇帝征召。

后来果然被召去做了官。

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曾用同样的方法取得官位。

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回答说:“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之捷径耳!”《旧唐书》说,李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

”也有人说,天宝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荐举,李白才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但是不管是谁举荐的,都是因为道教的缘故,而不因为他的诗才,这对李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对世道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只是当时的李白已无暇顾及这些,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以为从此可以一展“辅弼天下” 的弘愿。

其实,李白因为道教而进入宫廷,也实属无奈之举。

因为他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曾给当时以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请求引荐的信,这就是有名的《与韩荆州书》。

因为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

为了能得到韩的引荐,孤傲的李白甚至不惜吹捧,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肉麻的话。

但是不知何故,结果心愿未遂。

以至等到得以被人举荐时,李白已是四十有二,诗酒年华也流走了三分之二。

但是唐代设翰林院,不过是养一批能做文章、懂经学、擅书法和会下棋的人以至卜祝、僧道之流,等待皇帝随时召唤,李白不过是其中的一名普通的待诏翰林罢了。

只不过凭着“斗酒诗百篇”的诗才,依旧受到特殊礼遇,经常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诏见。

但此时的李隆基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李隆基,一个杨贵妃早就让他神魂颠倒,长期不理朝政,大权早已旁落于杨国忠与高力士之流之手。

李隆基诏见他,不外乎写写歌功颂德的应景文章和怜香惜玉的艳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其中一例。

而此时的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是“倡优同畜”,“辅弼天下”的弘愿早已化为泡影。

于是,他不再安于充当侍臣,整日与长安的文朋诗友在酒肆呼酒买醉,这其中就有四明狂客贺知章。

由于不愿催眉折腰侍奉权贵,加上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促使他离开宫廷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等放肆之举。

后人又演绎成另一种传奇。

说某国前来下战书挑衅,而且偌大唐朝只有李白一人识得该国文字(因为他出生在碎叶城,自幼精通外语)。

于是他耍足了威风,玩够了味,让杨国忠给他戴帽,高力士为他穿靴,并由杨贵妃为他磨墨。

结果,李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言词尽显大唐威严,导致该国从此俯首称臣,不敢造次。

不言而喻,这是一些好事者为了突出李白非凡的能耐,而作的善意杜撰,只能姑妄读之。

其实,李白做出让皇帝的宠臣脱靴的放肆之举,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李白虽然整天侍奉在皇帝老儿身边,但依旧不过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御用文人”,而杨氏兄妹的飞扬跋扈,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专权,等等,诸多官场黑暗,让“不得开心颜”的他早就想一走了之。

于是文人那种自视清高的德性也就日益暴露无遗,为了自己一时的得意,不惜作忘形之举。

离开长安后,李白“浪迹江湖,终日沉饮”,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

安史之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李璘邀请参加了幕府。

至德二年(757年),李璘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

李白因此受牵连坐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

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李白不接受李璘的邀请,他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至少可以寿终正寝的。

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请,足以证明其时他“辅弼天下”的弘愿还没有完全泯灭,以致归为永王幕下后,还抱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幻想。

更为可叹的是,当李璘公然与肃宗对着干的时候,李白作为幕僚,居然还没有看清他的真实嘴脸,糊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贼船,落得个让后人哀之的结局,实为可叹。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应该比较可信。

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可信可不信。

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

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

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

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

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白也诗无敌”,但是李白只适合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而不是翻云覆雨的政治家。

因为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适合在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官场混。

历览前贤国与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场,似乎注定没有好果子吃。

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能通过科举考试,捞得一官半职,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窝囊。

陶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证。

偶有位居显要的,只是此时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经过官场的摸打滚爬,早已脱胎换骨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员。

江淹为什么会才尽,不是因为传说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笔,而是违背了“穷而后工”的定律。

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场上实现“辅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变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结果也只能借诗抒怀,“痛饮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灵魂,了此一生。

正如小他十一岁的好友杜甫所言,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那也不过是“寂寞身后事”了!

李白 杜甫之死

历史久远,无从考证,只能成为历史悬案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应该比较可信。

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可信可不信。

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

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

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

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

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

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云:“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去李白殁时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的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

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称。

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

诗人的《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

《赠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

《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

《月下独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这样,学人自然将李白的死因与醉酒致命联系起来,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

现世学者郭沫若由“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六十一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

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

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

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当涂。

李白是怎样死的?历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说。

考之正史,《旧唐书》说他“以饮酒过度而死。

”《新唐书》只说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样死的。

参之文集墓志,李阳冰仅说“公又疾亟”,未言其死。

李华只说他“赋临终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

范传正始说他“盘桓利居,竟卒于此”,是说他死于当涂。

刘全白则说他“偶游至此,遂以疾终”,显指他死于采石。

稽之笔记歌咏,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见王琦《年谱》)。

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记载。

继后北宋宣城人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诗中又说:“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宫锦坐钓船。

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他把李白醉中弄月翻船而死说得更为形象。

接着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亦云:“世俗多言李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

”于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说便广为流传,见之于文人歌咏、画图中的“泛月”、“醉月”、“弄月”、“捉月”、“扪月”者层出不穷,在采石兴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谪仙楼等亦相继出现。

更为有趣的是,当时一些 人还把“捉月”与“骑鲸”联系起来,或曰“巨川汇牛渚,下有渊灵宅”,“不见燃犀人,空忆骑鲸客”(贾岛《牛渚》诗,引自《太平府志》);或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丘浚《谪仙楼》)等等,把捉月骑鲸说得玄之又玄。

�元明以后,世人多认为这种传说未免过于荒唐,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起而驳谬。

最早持不同意见的是元代吏部主事林弼,他在《过采石吊太白》诗中说:“我来酹酒江之睺,春草几绿三尺坟。

当年 有孙为收骨,捉月之说谁尔云?”林弼在这里显然是说采石江边有李白坟,当年李白逝世后曾有其孙为之收殓遗骨,那么捉月之说从何讲起?驻太平府监察御史刘泰也云:“两度来游太白祠,祠前松桧绿参差”,“行人莫信荒唐说,犹有青山旧刻碑”。

永乐进士当涂人刘琼说:“云锁青山荒冢在,浪中捉月是虚传。

”另一位当涂人广州同知倪伯琪也说:如果骑鲸捉月是真事,那末“鲸飞采石醒亦醉,墓在青山是也非”了。

后来太仆少卿张文锦则劝说世人不要再传这种流说,他明确指出:“埋玉青山碑可读,骑鲸莫供俗人传。

”此后,捉月骑鲸之说似乎有所收敛。

�由此可见,李白死在采石很可能。

而捉月骑鲸之说,实属后人为了怀念李白,美化诗仙,想当然耳。

但空穴来风,不为无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骚满腹,在怀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说,似乎也属情理之中。

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纵横探》所说:“从李白当时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来看,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杜甫的死因历来意见不一。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新唐书》本传记载:“ …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于杜甫的死因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杜甫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但不是“饫死”,而是中毒。

根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说杜甫死于牛肉白酒。

大历五年(公元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

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

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

耒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

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

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

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读者》有一篇文章说,国内有个杜甫研究专家在国际上拥有一项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他用了19年时间研究证明杜甫是吃牛肉死的,因此成为权威。

(到底是“是”还是“不是”,没有《读者》,这里不知道对不对)在草堂影壁前,总统和夫人像其他游客一样也在此合影留念。

之后来到“大雅堂”,希拉克在杜甫和李白相伴畅游的雕塑前长久伫立。

喜读唐诗、对唐代文化研究很深的希拉克推崇李白杜甫,甚至还写过介绍李白的文章。

他与导游姚菲探讨起杜甫的死因,总统说他从书上看到杜甫是吃牛肉喝酒致死的,姚菲委婉地纠正说,现在权威专家认为杜甫是死于消渴症(糖尿病。

总统开心地笑了,说自己又学到了一些知识。

请谈谈李白、杜甫死因之谜。

李白死因唐代诗坛巨星李白,于宝应元年(762)离开人间,卒于今安徽当涂,享年六十二岁。

然而,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

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云:“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去李白殁时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的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

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称。

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

诗人的《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

《赠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

《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

《月下独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这样,学人自然将李白的死因与醉酒致命联系起来,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

现世学者郭沫若由“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六十一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

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

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

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当涂。

李白爱酒,也爱月、爱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挂起钩来,这便产生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溺死说”。

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此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曰:“(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元代祝成辑《莲堂诗话》也说:“宋胡璞,闽中剑南人,曾经采石渡题诗吊李白:‘抗议金銮反见仇,一坏蝉蜕此江头,当时醉寻波间月,今作寒光万里流。

’苏轼见之,疑唐人所作,叹赏不置。

”那么,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陈善《扪虱新话》记道:“坡(苏东坡)又尝赠潘谷诗云:‘一朝人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可见,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说法古已有之,流传广泛。

当代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安旗在《李白纵横探》一书中,神奇美妙地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写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

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

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

”的确,多少年来人们宁肯相信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唐代大诗人,是跨鲸背仙游羽化而去的。

看来,李白的死因与醉酒有关,那么究竟是病死的还是溺死的呢?清人王琦云:“岂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人好奇,姑假以发新意耶?”也就是说,两种可能性都难以排除。

再看唐代项斯《经李白墓》“醉死此江边”句,以及正史《旧唐书·李白传》的记载:“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似乎意在其中了。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

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点被杀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

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

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

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

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

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

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

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

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鲁迅不相上下一样。

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

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

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

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

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严武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

杜甫这样没事就摸老虎须子玩,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

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他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

或许,人性的复杂多面正是这样吧。

从政:最后只好消极引退杜甫的诗歌时常出现放歌纵酒的描述,中间多少能够体现出一点他的疏狂。

而他的固执倔强,好像却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率兵与叛军大战失利,被朝廷罢官。

杜甫此时刚刚当上了负责进谏的左拾遗,就向同样登基不久的唐肃宗上疏,认为房�没有大罪过,应该仍旧给予重任。

这还不算,在朝廷上面见唐肃宗时,杜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纠缠不休。

除了态度异常坚决外,大约他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点没上没下,终于把唐肃宗弄火了,下令审讯杜甫。

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说话虽然没分寸,但也算尽职尽责,杜甫这才免了刑罚之灾。

而侥幸逃过一劫后的杜甫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再次上疏为房�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点不知死活的劲头。

这种不屈不挠的脾气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

但魏征风云际会、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千古少见的头脑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谏臣的名声。

纵然如此,唐太宗还经常被气得嚷嚷,要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肃宗可就没那么明白了,从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更找了个借口远远地把他打发了事。

在严武手下当差时,杜甫还是旧习不改。

杜甫和严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烦了,请求严武批准辞职。

严武没有答应,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报告申请。

碰上这样的倔脾气,严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让杜甫回草堂当平民去了。

这个事件看来是杜甫一生的一个转折。

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撑死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

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

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

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

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

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

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

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

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

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

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

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从杜甫的不见诗中,分析李白的形象。

不见 作者: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是今存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在成都。

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

但次年,李白就死在安徽当涂县了。

诗中写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飘零嗜酒,都颇能表现李白的特点。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

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

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

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李白之死:杜甫在诗中居然预测到了》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330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