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多尔衮下葬后被谥为“义皇帝”为何起初又成了功臣

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听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经常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为了调治疾病,也为了改善心境,十一月中旬他率领诸王贝勒及大量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猎行乐。塞北凛冽的气象和行猎时适度的操劳,使多尔衮此行再也没能回到北京。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在他摄政时间用强权压抑下去的各种矛盾一下子暴显露来。首先是皇帝自己与摄政王的矛盾。多尔衮摄政时,顺治帝福临尚小,而到顺治七年时,他曾经生长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了。身为皇帝却无权利,这对福临来说,当然是件无法常年容忍之事。摄政王一死,福临肯定要真正操起皇帝的权利。其次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一批在摄政期受压的诸王与多尔衮的矛盾。那时他们慑于多尔衮的声威和权利,不敢有所体现,但是却从没有丢弃他们那种激进落后的政见。多尔衮之死无疑是他们汇集起来,夺回失去的权利的绝好时机。另外,深受多尔衮信赖与重用的一些大臣,此时也会为保住自己在摄政时期获取的权利而拼搏。各种矛盾交织在一同,相互抵触,相互应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尔衮死后一个多月内,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动。

多尔衮一死,他的心腹罗什等人,即应用他的葬事大做文章。先是布置了浩荡的迎灵仪式。十二月十七日,多尔衮的灵车运回京城。顺治帝与诸王大臣身着丧服到东直门五里以外迎候。从东直门到玉河桥,凡是灵车经过的中央,都有跪着哭丧的官员。公主福晋以下的命妇,则身着丧服汇集在睿王府大门内跪哭。灵车抵达东直门外,顺治帝亲执玉爵为灵车敬酒,奠祭摄政王。这天夜里,满朝文武又都授命到睿王府中去守灵。接着,罗什等人又需要以皇帝的葬礼安葬了多尔衮。即使这样,他们还怕多尔衮死后的位置不牢,十二月二十五日,又经过顺治帝之口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其元妃为“义皇后”,并把他们的牌位供在太庙。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多尔衮这个护身符永远存在了。

与此同时,激进派的济尔哈朗等人,应用顺治帝要亲掌大权的迫切心境,也开局了一连串的优惠。他们首先命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收回了意味权利的印符、赏功册,接着就开局增添多尔衮的军理想力。摄政时间,多尔衮将清王朝的关键军事力气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同母兄弟英亲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他们是多尔衮推广其政策的关键军事支柱。过后多铎已先多尔衮一年病死,对济尔哈朗等人要挟最大的,就只要阿济格。阿济格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莽夫,摄政时间,自恃有战功,曾向多尔衮提出封自己为“叔王”的需要,但被拒绝。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又想扩大自己的权利与诸王抗衡。

他以多尔衮生前曾说过“不满养子多尔博,而想让阿济格之子人自己亲辖乙正白旗”为由,希图吞并正白旗。阿济格的这些思维和行为,受到正白旗多尔衮旧部的推戴。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寻觅时机根除阿济格的济尔哈朗等人看在眼里。于是他们联名上疏,告阿济格对摄政王不敬,轻而易举地给他定了罪,剥夺了他手中的军权,将他拘捕、削爵、幽禁、抄家,并将其诸子皆黜除宗室,赏给仇家为奴。

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福临亲政。于是多尔衮原来的心腹一看情势有所变动,有些就投到济尔哈朗的门下。此时,原多尔衮与多铎区分统辖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已成无头大雁,阿济格又成了座上客,济尔哈朗等人以为机遇已成熟,于顺治八年二月上疏,指控多尔衮“显有逆悖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景不曾人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清实录》)。

在济尔哈朗等人的奏折中,为多尔衮拟了下述关键罪名。一、顺治帝即位时,诸王立下誓词,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联结摄政。但多尔衮“背誓肆行,不可一世”,剥夺了济尔哈朗摄政的权利,反立自己的同母兄弟为“辅政叔王”。二、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侍从,与皇帝无异,所盖王府形同皇宫,并私用皇帝御用八补黄袍、大东珠数珠及黑貂褂等殉葬。三、散布皇太极称帝是违反太祖本意而系夺位的谣言。四、逼死肃亲王豪格,迎纳豪格之妃。

追黜多尔衮是顺治帝亲政后解决的第一件小事,他所采取的措施与他对多尔衮的敌视态度间接相关。他原本就痛恨多尔衮的专断专行,见奏折中提到逼死豪格一事就更为恼火。豪格是皇帝的大哥,又是开国元勋,只因推戴多尔衮就被罗织罪名整死,这在顺治帝看来是无法宽恕的罪状。因此,他不顾一个月前曾亲身为多尔衮追封过“义皇帝”的尊称,断然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富人宫”


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君王,却为何能称“清成宗”呢?

多尔衮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清成宗”,主要是因为他对清朝做成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功绩堪比君王的功劳,所以才会获得这样的殊荣。当然他至始至终从未放弃过对皇位的追求,只是没能把握好机会,才没能够当上真正的一国之主。

其实在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已经掌握军队实权,并借此担任起了顺治帝身边的摄政王。不可否认多尔衮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劳苦功高的事情。比如他打败了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他还针对朝廷出现的种种弊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决策,为大清的强盛做出了极大贡献。

看着自己立下的种种功绩,多尔衮心里也非常想继承大统,然而年少时自己的母亲被皇太极逼迫为努尔哈赤殉葬,所以多尔衮也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另外在皇太极去世之后,他又重燃希望去别的皇子争夺帝位,然而考虑到其他势力的阻挠,他还是不敢即位,所以扶持了顺治帝上台,而他作为摄政王辅政,实际上就是他自己掌权,而顺治帝就是个傀儡。

而在顺治帝长大成人后,自然对多尔衮心生不满,而多尔衮也从不把他放在眼里,经常命令他做事情。清成宗原本是顺治为多尔衮封的号,但是他后来越想越气,不仅在多尔衮死后剥夺了他的封号,还将其从坟墓中掘出,直到乾隆年间,多尔衮的名誉才被恢复。

顺治帝对多尔衮恨之入骨,为何多此一举先追封其为皇帝再清算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历十一世十二帝,国祚268年。

长期以来,关于清朝一直有十三朝的说法,清朝明明只有十二位皇帝,为什么有十三朝的说法呢?

关于这个说法,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清朝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每个皇帝一辈子只用一个年号;而清太宗皇太极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号。一说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在死后,被顺治帝追封为“清成宗”,虽然后来清算时将其一切封号都剥夺,但毕竟也是曾经被清朝官方承认过的,更何况多尔衮独揽大权七年之久,可谓是清朝入关第一功臣,所以可以视为十三朝之一。

孟森先生在“清史讲义”中特意说过皇太极两个年号的事情。经过考证来看,清朝在关外时期,像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天命年号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天聪年号,最初并非是年号,而是本系尊称,本是努尔哈赤自称天命皇帝和皇太极自称天聪皇帝所留下的尊称,后来清军入关,随着时间推移汉化已深,于是这两个尊称就慢慢成为了年号传递了下来。

也就是说清太宗皇太极两个年号之中的“天聪”年号,本系尊称,并非是年号,所以认真来说,皇太极只有一个“崇德”年号。

所以说清朝十二个皇帝,却有十三朝之说,多出来的一朝,应是指多尔衮。

那么顺治帝为何追封了多尔衮为皇帝,又在不久后对其清算,剥夺一切封号呢?

首先顺治帝清算多尔衮,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以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权力斗争,虽然是顺治帝福临继位,但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掌握了实际大权。

多尔衮掌握大权长达七年之久,等于是架空了顺治帝七年,直到顺治七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才在顺治八年正式亲政。

多尔衮将顺治帝架空七年,期间甚至被封为皇父摄政王,直接当了顺治帝的父亲,顺治帝对他是恨之入骨,自然是对其疯狂报复清算。

既然顺治帝要对多尔衮清算,为何还多此一举的先追封其为皇帝呢?

一是因为多尔衮功劳太大了。

在多尔衮实际掌握大权的七年期间,说是清朝最关键的七年都不为过。

在多尔衮的实际统治下,清朝先是趁着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好机会,顺势入关,并且迁都北京,使清朝由地方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

在入关以后,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先后消灭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将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消灭。

等到顺治帝亲政以后,也就是剩下南明永历政权在西南一带苟延残喘不成气候,等于是多尔衮在这七年时间,为清朝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奠定了清朝的大一统之局面。

在一百多年以后,为多尔衮平反的乾隆帝,对其评价可谓是很到位:“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二是要稳住其党羽

多尔衮虽然没有子嗣,但毕竟实际统治清朝七年,有着自己的势力,顺治帝自然是害怕贸然清算多尔衮,会引起他的党羽反扑。

所以顺治帝自然是不能马上清算多尔衮,而是要先稳住其党羽,再加上多尔衮巨大的功劳,所以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当然在两个月以后,顺治帝亲政成功,初步掌握大权,加之多尔衮一死,其党羽群龙无首,可谓是树倒猢狲散,叛变的叛变,是不成气候,顺治帝自然不再害怕其党羽反扑,因此是疯狂报复清算多尔衮,剥夺其一切封号,甚至毁墓掘尸。

至此清初入关的第一功臣,身后落得一个凄凉下场,不过还好的是,一百多年后乾隆帝为其平反,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像多尔衮这种情况,在其他朝代,往往终其一朝,直至灭亡,也没有平反之日。

乾隆为多尔衮平定谋反的罪名,原因是什么?

多尔衮去世后的短短1个多月中,享受了过山车般的待遇,先是被追尊为大清的“成宗义皇帝”,后却因“潜置龙袍于棺内”,被人控告谋逆,不仅被剥夺了包括“义皇帝”在内的一切封典,还被掘墓毁棺。

以中国传统观念来看,可谓死后不得安宁。

顺治给多尔衮的行为定性为“大逆”,基本上算是官方对他的盖棺定论,然而对多尔衮此人的争议一直存在。

比如顺治十二年(1655年),有官员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劳,意图为其平反,在当时遭到了清朝官方的打压。

由于对多尔衮功过的争议比较大,所以长期以来,清朝官方的做法都是尊重顺治朝的历史定论,康熙、雍正两位皇帝,都没有去触碰这个敏感问题。

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才旧事重提,要为多尔衮的“历史冤案”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时已经68岁的乾隆皇帝下诏:“命追复睿亲王封爵。

……并予配享。

……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

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乾隆这道诏书,虽然没有诏复多尔衮的义皇帝身份,但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爵,并按照惯例赐予谥号,而且这个谥号叫“忠”,听起来还有些打顺治皇帝的脸。

而乾隆为多尔衮翻案的理由,主要有下面这三条。

第一,还是功劳的问题。

“当开国时,(多尔衮)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

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

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

寻即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这样一位对清朝有开创之功的人,死后没有封赏,搞得这么寒碜,非待功臣之道,会令人寒心。

第二,多尔衮生前从未有过叛逆迹象。

顺治指出所谓多尔衮叛逆的证据,无非是私自往棺木里塞了件龙袍。

如果多尔衮真的想反,生前有的是机会,可恰恰相反,有人劝多尔衮自己上位时,多尔衮从来不理睬,还说:“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把辅佐顺治当成自己的使命。

这也是乾隆补授多尔衮谥号为“忠”的原因。

第三,乾隆认为给多尔衮定罪,不是顺治的本意,而是受到了奸臣的蛊惑。

乾隆说:“其时我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

”这句话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

虽然顺治是他曾祖父,但乾隆觉得当时顺治还是个未成年的小孩,做的决定有些不理性的因素在里面,所以乾隆才要拨乱反正,恢复多尔衮的名誉。

在传统观念中,臣议君,子议父,是比较容易犯忌讳的。

擅自推翻前任皇帝的决定,有不忠不孝的嫌疑,所以康熙和雍正都没敢去做这件事。

那为什么乾隆要去给多尔衮翻案呢?没有办法,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稳定发展。

所谓乱世用兵,盛世修史,乾隆中期正是清朝国力最鼎盛的时候。

此时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总结评价,既是时代的任务,也是历史的机遇。

若不趁此机会解决好这些问题,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出现混乱,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比如清朝为满人立国,“蛮夷”是否有资格统治华夏?乾隆修了《四库全书》,旨在证明满人不是蛮夷,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比如明末时为大明守节和投降清朝的大臣,应当如何评价?乾隆又命人修撰了《贰臣传》,来缓和满汉矛盾,加强团结。

既然乾隆要重新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重新评价,把历史的解释权牢牢握在手中,好让大家不要再纠结这些历史问题,统一思想向前看,那么多尔衮的定评便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乾隆才不惜当了一回顺治的“不肖子孙”,重新对睿亲王多尔衮的一生功过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多尔衮死后先被追为皇帝,又被扒出坟砍头鞭尸,顺治为何如此善变呢?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是清朝的摄政王,但是与此同时多尔衮也是努尔哈赤的14子,在努尔哈赤死后为皇太极建立下了赫赫的功勋,在入关前的一年皇太极突然猝死,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起了大汗的位置,在击败豪格之后多尔衮本想自己上任大汗之位。

但因为在争斗的过程中多尔衮见识到了正黄旗与镶黄旗两个旗的强大实力,怕上台之后会遭到强力的反对,所以明智的多尔衮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了正好可以方便掌控的福临继承汗位,于是他和济尔哈朗共同成为了后金的摄政王。

一年后金兵入关,福临也就是顺治登位成为了中原的皇帝,后金改号为大清,因为多尔衮强大的功勋,所以多尔衮的地位水涨船高,超过了另一位摄政王,迫于形势,被孝庄太后操控着的顺治皇帝不得不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再后来又把多尔衮封为了皇父摄政王,在这一刻就是多尔衮的人生巅峰了。

我们要知道顺治虽然已身为皇帝,是真正的九五至尊,但是却一直被多尔衮牢牢的管控制,年幼又没有太多势力的顺治皇帝不得不对多尔衮言听计从,假装着深深的恭敬,即便是一个正常人,受到了这样的管控所会带来的也只会是深深的逆反心理,更何况是这样一位有着无上地位的君皇呢?

所以才会出现了再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对他的清算。

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早已怀恨在心,心中积累着的是无尽的怒火,终于有一天多尔衮在外狩猎的时候突然摔下马死掉了,那个时候的顺治皇帝简直开心的要炸了,多年来,一直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倒塌,他也终于可以对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了。

但是因为多尔衮刚死没多久,手下的羽翼们实力还未消除,所以顺治皇帝不得不对刚死没多久的多尔衮礼敬有加,把多尔衮追谥为了皇帝,安抚下了多尔衮手下们的心,但是时间一过,顺治皇帝真正掌控了整个国家的大局,这个时候他不用再惧怕多尔衮的手下们了,所以他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

他先是惩治了多尔衮的整个家族,然后把多尔衮的女儿贬为女奴,然后把原本是多铎过继过继给多尔衮的儿子变为了奴,然后又恢复了他的身份,让他回到多铎的家族,由此多尔衮的正白旗再无可继之人,正白旗在后来自然而然成为了皇家三大旗之一,丰厚了皇家的势力。

接下来才是真正针对多尔衮的报复,顺治派人刨了多尔衮的坟,然后纠集众人来围观,当着众人的面开始对多尔衮鞭尸,然后又是当众砍了多尔衮尸体的头,进行了挫骨扬灰这才肯罢休,顺治皇帝这才舒了一口积在胸中多年的闷气。

顺治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全然是因为受气太重导致的,正如明朝的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一样,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生前对万历皇帝处处节制,对万历皇帝的很多行为限制有加,个人排场远超万历皇帝,导致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怀恨在心,这才在死后把张居正鞭尸抄家。

多尔衮与张居正的经历何其相像,同样的有作为、同样的有能力、同样的权力熏天、同样的对小皇帝克制有加、同样的被抄家、同样的会被毁尸,同样受到了重夺权位皇帝的满胸仇恨,这才导致了他们的结局惊人的一致。

所以说不是顺治善变,而是一个被压制多年的权力者在夺得权位之后对曾经仇恨的人的清算,怪只怪多尔衮太过于张扬,在没有得到绝对权威的时候做出了太过于高调的事情,所以才导致了他在死后经受了这样的惨事,这个事情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我们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千万不要对人太过于高调,要不然招致的只能是别人的仇怨,只有当你达到了一个人生的巅峰,这个时候才是你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

多尔衮一生都没有当过皇帝 多尔衮为什么会有皇帝的谥号

《从军行》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古以来,为国征战的大英雄都会名垂青史,得到世人的赞誉,但有一个却是个例外。

他曾多次为国征战、为大清朝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却并没有在历史上得到很好的评价,他就是多尔衮。

出身于皇室的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不仅骁勇善战,还非常有政治手腕。

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多尔衮从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能。

正如《三国演义》中写到的“虎父无犬子也!” 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年仅十七岁的多尔衮跟着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

在战场上,多尔衮表现非常勇猛,后来因自己卓越的战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了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又率军出征收降了蒙古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第二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

后来的松锦大战中,多尔衮仍不负众望,赢得了战斗。

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又以辅政王的身份,拥立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登上皇位,福临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顺治帝”。

年纪尚小的顺治帝,在初登基时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利,真正把控朝政的是被他称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

皇太极在清朝刚入关之际,社会局面非常混乱,农民起义不断在全国各地涌现、南明政权的存在也对清朝政权有着很大的威胁、许多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变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各种矛盾都在当时的社会中不断地产生、激化、升级,如果当时清朝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权就会有倾覆的可能。

睿亲王府就在这时,多尔衮就显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不仅下令严禁抢掠和剃发,还提出要为崇祯皇帝发丧,这些举措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也为清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后来为了平叛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已经自南方稳定的南明政权,多尔衮又制定了“先礼后兵”的政策,就是要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严厉打击、坚决消灭。

对于难民政权,多尔衮先是进行了招安和抚慰,如果招抚无效再出兵攻打。

于是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被清军打得节节败退。

大清名将多铎攻下扬州、清军也顺利渡过长江、南京也不战而胜被清军收入了囊中。

多次出兵的胜利,让多尔衮非常欣喜,他认为这时候的清朝已经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剃发令。

于是在六月的时候,多尔衮就正式向全国颁布了剃发令,但此令一出立即就在社会上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各地的百姓们都进行了非常激烈的反抗。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在塞北狩猎的途中意外去世,后又被追封为“清成宗”。

顺治帝还给了多尔衮“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的谥号。

可一生都从未登上过皇帝宝座的多尔衮,为什么会被追封为“清成宗”呢?就连谥号也是皇帝的谥号,这其中到底有暗藏着什么样的隐情呢?顺治帝其一,当多尔衮在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了,顺治的力量还不足以与他抗衡,因而只能对他唯命是从;其二,虽然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他是顺治皇帝的叔叔,但顺治也要叫这个实际上已经把控朝野的摄政王一声“皇父”。

因此,即使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也要忌惮他在朝中盘根错节的党羽,只能给他最高的身后荣耀,以此稳定朝纲,等到时机成熟再一一铲除他们。

果不其然,在顺治八年二月(公元1951年)的时候,顺治帝就下令褫夺了多尔衮的封号,甚至还掘了他的坟墓。

但后来乾隆登基,为了巩固政权又再次为多尔衮平反,并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号,还给出了“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评价。

有人会问,权力如此之大的多尔衮为什么不自己做皇上呢?其实除了没有穿上龙袍和坐上龙椅外,多尔衮和皇帝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

多尔衮认为既然自己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权利,也就不必为了一个虚名而担上一个窃国的罪名。

多尔衮的一生屡建奇功,为大清的统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他以辅佐之名,掌控国家也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客观地评价他,这两个方面就都不能忽略。

多尔衮死后为什么会称清成宗?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

多尔衮出生于皇室,但其本人并非没有作为之人,相反,他是个非常有能力,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

公元1628年,也就是天聪二年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的多尔衮便跟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在此战中,他作战勇猛,后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公元1635年的时候,多尔衮率军收降了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次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

在公元1641年到公元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多尔衮立下赫赫功勋,在当时后金的文武百官中身名显赫。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的身份拥护皇太极的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史称“顺治帝”。

但其实,顺治从即位到后来入关的七年中,都可以说是多尔衮的“傀儡”,虽然他想有所作为,但是在“皇父”多尔衮的限制下,始终未能实现。

不过总的来说,多尔衮的确有着很强的政治手腕和眼光;在清朝入关之时,国内局势十分混乱,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南明政权也如日中天,乃至有一大批因为战乱而无家可归的流民需要安抚等。

此时的大清朝,虽然名义上是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政权,但实际上,此时的国内早已混乱不堪,亟需加以整治,特别是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但也正是这个时候,多尔衮的才能便真正展现出来了。

我们首先来看,清军在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便下令严禁抢掠和剃发,并为明朝崇祯皇帝发丧,这一举措赢得了很多汉族士绅的好感。

待关内局势稳定之后,多尔衮才将顺治帝迎请到北京进行登基大典,随后,清朝的首都也迁到了北京。

顺治登基之后,便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

此时中原局势尚不稳定,张献忠率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已经在成都建立起了大西国,统一了全川。

此外,南明政权也在南方冉冉升起,它们占据这中国南部半壁富庶的江山,兵精粮足,已然成为清朝实现大一统的障碍。

而多尔衮的战略方针是:对农民起义军要坚决消灭,至于对难民政权,则可以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如果招抚不行的话,再发兵攻打。

顺治二年二月的时候,农民起义军连连败退,五月时,闯王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的九宫山。

这时候,清朝大将多铎已经攻克了扬州,抗清名将史可法殉难。

紧接着,清军渡过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宣布灭亡。

在这一连串的胜利下,让多尔衮欣喜若狂,自以为是的觉得此时清朝已经实现了大一统,于是便准备实行剃发令,同年六月的时候,多尔衮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

随即又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激励抗争。

顺治七年的时候,多尔衮在塞北狩猎的途中去世,随即被追封为“清成宗”,谥号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多尔衮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为何在死后会被追封为“清成宗”呢?而且谥号还都是皇帝的谥号,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这一点也不难解释,首先来说,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权势熏天,连顺治都得叫他“皇父”。

但是从正常的血缘关系来看的话,多尔衮是顺治帝的叔叔,不过那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名为摄政王,实为皇帝了。

从他在朝廷上的装扮来看,一身龙袍,一顶龙冠,这哪里还是什么王爷,其实就是皇帝。

而他之所以不当皇帝,无非就是担心其名不正言不顺,怕激起更大的反抗而已。

当然了,顺治帝之所以要追封他为“清成宗”,实际上也是为了安抚他在朝廷中那盘根错节的党羽而已。

等到顺治帝找到对付这些人的办法之后,便会将他削位夺爵。

果然,在顺治八年二月的时候,顺治帝下令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还掘了他的墓。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他睿亲王封号,并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当然了,乾隆这样做的目的,绝大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对政治上的考量!你们怎么看呢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多尔衮下葬后被谥为“义皇帝”为何起初又成了功臣》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341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