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刘备看走眼的蜀汉大臣是谁

刘备临终前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记了刘备的遗言,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提拔马谡担任先锋部队的督军,结果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军。诸葛亮的这初次北伐,本已取得了一个大好开局,就这样被马谡给断送了。后人论及此事,一般都把这看成是“刘备识人”,而诸葛亮在这方面要稍逊于刘备。不过,刘备看人也不是总那么准确,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对于这个人,恰恰是诸葛亮看得更准。

这个人叫做彭羕。

彭羕是广汉人,身高八尺,面貌体魄雄伟,这在以貌取人的古代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不过,彭羕出道时不遇其主,只是在刘璋手下当了一个文秘类的小官(书佐),就是这样,还由于受人诋毁,被刘璋降罪,剃掉头发带上铁钳,罚他服徒刑。正所谓是天无绝人之路,赶上刘备入川,彭羕就准备前去游说刘备,让他收纳。彭羕先去见了庞统,尽管此前两人并不熟悉,但彭羕却是不合礼数,颇有些蛮不讲理的做派。不过,在庞统那儿住了几天,倒也得到了庞统的认可和喜欢。而原来是刘璋手下,后来叛迎刘备入川的重臣法正也知道彭羕的才能,两人就一起推荐给了刘备。

刘备在葭萌关接见了彭羕,听了他治理天下、夺取益州的议论,认为彭羕有奇才,就留下彭羕在自己身边。刘备让彭羕去传达军事命令,向各个将领指挥讲授作战安排,彭羕的所作所为总是能够符合刘备的心意。刘备也因此而十分欣赏彭羕,对他的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成都平定以后,刘备兼任益州刺史,提拔彭羕担任了治中从事。彭羕从一个服徒刑的罪犯,一步登天当了州府中高官,气势很是嚣张,又因为得到刘备的恩宠而骄傲不已。

不过,彭羕虽然得到了庞统、法正等人的推荐和刘备的重用,但有一个重要人物却是十分地不看好他,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在表面上没有对彭羕怎么样,心里却并不喜欢他。诸葛亮个别地对刘备说:“彭羕这个人欲望太大,志向广阔,很难保证他会安稳顺从。”刘备一向敬重信任诸葛亮,在诸葛亮多次说了之后,就在暗中认真观察彭羕的言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心里对彭羕便有所疏远,终于把彭羕降职外放,让他到江阳(益州南部,今四川泸州境内)去当太守。

彭羕听说让他到远方去做官,心里不高兴,也因为气不顺而胡言乱语。彭羕去拜见马超。马超问彭羕:“您才能出类拔萃,主公对您非常倚重,说您和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任命您到外地的小郡中去任职,这不失去了人们对您的期望吗?”彭羕骂道:“那个人不过就是一个老兵的水平,已经昏聩了,倒行逆施,还有什么好说的!”(原文:老革荒悖,可复道耶!)马超没有应话,彭羕又说:“您在内部,我在外面,平定天下不是很容易吗!”马超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默默无言,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是把他送走。马超把彭羕的话全部向刘备做了汇报,刘备命令将彭羕逮捕入狱。

欢迎大家关注最优雅不会污的奇闻异事网公众号:


刘备的一生中看错过哪三个人,其中刚上任就被俘的是谁?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不承认,当时的三大枭雄,即曹操、刘备、孙权,都非常有知人之明,尤其是刘备,他将魏延从一个小小的私兵,提拔到了汉中守将,保得汉中十余年无失;他仅交给霍峻几百人马,让其守葭萌关一年,节省了大量的兵力;曹魏代理校尉王平来降,他直接将其任命为裨将军、牙门将,为蜀汉增添了一员大将,等等。而不堪大用之人,他也能一眼辨出,例如被诸葛亮重用,结果丢了街亭的马谡,等等。可是,他却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一、看错廖立

廖立,字公渊,是武陵人氏,虽然他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在诸葛亮眼中,他是与庞统齐名的存在——曾经孙权问诸葛亮,荆州有哪些大才,诸葛亮回信道:“庞统、廖立,当赞兴世业者也。”意思是说,在他看来荆州有治国安邦之才的人,只有庞统和廖立。而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也非常欣赏廖立的才华,对其委以重任。《三国志》提到:“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

然而,让刘备没想到的是,一向有知人之明的他,竟然对廖立看走了眼。公元217年的时候,孙权与刘备因荆州归属问题发生冲突,孙权派吕蒙攻打荆州,而吕布在出征之前,只是寄出了几封威胁信,结果廖立就弃城而逃,只身逃回了益州,使吕蒙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长沙。他回归蜀地之后,刘备倒也没有责罚他,而是让他担任了巴郡太守一职。

可是到了刘禅时期,他却觉得自己最起码也要成为诸葛亮的二把手,于是从刘备、关羽,到当时的蜀汉群臣,都被他喷了一遍,而听他发牢骚的人,却是诸葛亮的亲信蒋琬,于是他被告发,免官,流放,到死都未回到成都。也就是说,被刘备委以重任的廖立,在史料中并未留下任何功绩,反而是一个怯懦无能之人,而且是个作死小能手。

二、看错张裔

张裔,字君嗣,是成都人氏,而且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最初的时候,他非常受刘璋倚重,不但担任过鱼复长、帐下司马等职,还曾为刘璋统兵抵御张飞,只不过未能成功而已。之后他不仅替刘璋为使者,向刘备请降,还成为了刘备的部下,担任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将等职。后来益州郡太守正昂被杀,当地土著雍闿拥兵自立,私通孙权,刘备认为张裔可以顺利的平定这些事,结果他前脚到了益州郡,后脚就被雍闿绑架到了东吴,成为东吴的囚犯,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命邓芝重新修复吴蜀关系,他才回到蜀汉。

虽然张裔的确是一个大才,不但刘璋、刘备赏识,诸葛亮和孙权与都被曾被他的才华折服,但是刘备任命他为益州郡太守一事,还是有些打脸,是刘备少有看走眼的时候。

三、看错李严

李严,后改名为李平,字正方,是荆州南阳人,年少时曾在家乡担任郡职吏,才名远扬,后来荆州归蜀曹操,他远走益州,成为了刘璋的属下,又在入川之战的时候,投奔了刘备,多年来一直平叛有功,因此刘备临终之前,将他和诸葛亮一起选为了托孤大臣,让他“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意在制衡诸葛亮,维护蜀汉的稳定。

可刘备去世之后,他做了些什么事情呢?首先,他曾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怂恿诸葛亮走上权臣之路;其次他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先是因为运输粮草不利,让诸葛亮退兵,之后又在诸葛亮回军之后,试图推卸责任,向后主刘禅上书说明情况的时候,他又谎称这是诱敌深入之计。于是诸葛亮公布了与他往来的所有书信,并因此将废为庶民,把他流放到了梓潼郡。 也就是说,李严不但没有完成,替刘备制衡诸葛亮的任务,反而因为个人利益,不惜主破打破蜀汉的稳定。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知人之明不是读心术,就算刘备这样的枭雄,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刘备一生两次看走眼,否则蜀汉复兴有望吗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到了他这一代,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老百姓。他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样,崛起于微末之间,白手起家,最终建立蜀汉。刘备能够打下创下蜀汉这一片基业,靠的是他那一双慧眼识人的眼睛。

如关羽、张飞、赵云三员超一流武将,都是刘备发现的,但是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两次看走眼,错杀一个忠臣,重用一个庸臣,否则诸葛亮北伐成功,蜀汉复兴有望。这两个人别是谁呢?

错杀一忠臣:刘封

刘备错杀的这个忠臣是义子刘封。刘封本来是罗侯寇氏之子,他是刘备到了荆州之后,还没有亲生儿子的时候收养的。因此,刘备对刘封是非常器重的,而刘封也没有让刘备失望,跟着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争夺战的最后胜利后,派出义子刘封,帮助宜都太守孟达进攻上庸郡。后刘封与孟达上庸合兵一处,成功占领上庸。

但是在关羽襄樊之战中,围困襄樊两城,由于兵力不足,多次要求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但是这两人认为上庸三郡占领不久,还未稳定,因此拒绝了关羽的征召。后关羽战败被杀,刘备因此怪罪于刘封、孟达二人,以刘封不救援关羽为由,将其赐死,而孟达看到形势不对,早已投降了曹魏。

说实话,此时的刘封,只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出兵援助关羽,并不是真的有反意。刘封镇守上庸三郡,而关羽是荆州主将,两人没有隶属关系,刘封也没必要听从关羽的军令。他如果有不臣之心,就会跟着孟达,一同归顺曹魏了。因此,刘封至死,都是一个忠臣,却被诸葛亮认为其在刘备死后难驾驭而劝刘备赐死。《三国志·刘封传》中相关记载如下: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如果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将刘封赐死,而是继续重用他,蜀汉会多一个骁勇善战的忠臣。虽然刘封刚开始是以刘备继承人的身份被收养的,但是在小阿斗呱呱坠地后,他就已经明白了,无缘刘备继承人,只能作为刘备的亲信大将,为其征战沙场。将来有一天,刘备百年之后,刘禅成为蜀汉皇帝的时候,刘封作为皇帝的干哥哥,比其他人更受到重用,更好地为蜀汉服务。

刘封和曹操干儿子曹真地位应该差不多,作为蜀汉宗亲大将,护佑刘禅。曹真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成为曹魏大将军,两次击退了诸葛亮蜀军。相信刘封如果活着,在刘禅时期,也可能和曹真一样,掌握蜀汉兵权,为蜀汉建功立业。

重用一个庸臣:李严

李严,本来是益州牧刘璋手下大将,在绵竹一带布防。刘备、诸葛亮大军到来时,他率领部下投降,平定益州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为犍为太守时,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表现出极大的治理内政能力,使郡城焕然一新。

刘备对李严刮目相看,尤其是在刘备公元222伐吴战败逃回永安城后,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其为尚书令。这时的李严,虽然职位不高,仅仅为尚书令,却是“位卑权重”,他是皇帝刘备的身边人,上传下达刘备的旨意,权力极大。

过了一年,公元223,刘备病重,在弥留之中,留下遗诏,让李严与诸葛亮一道辅佐后主刘禅。他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坐镇永安。此后,李严和诸葛亮分庭抗礼,尤其是在怂恿诸葛亮称王被训斥后,与诸葛亮貌合神离。但是诸葛亮非常大度,认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他尽可能和李严和平相处。

直到公元231,诸葛亮对李严忍无可忍,上书弹劾,罢免了李严。这一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带领大军再一次伐魏。但是由于正直雨季,半月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艰难。而李严正好负责押送粮草,他看到很难完成任务,于是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将自己的书信送到前线,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看了书信后,于是退兵。演义中,李严欺骗诸葛亮东吴入侵,致使诸葛亮撤兵,贻误战机。

这一次,诸葛亮伐魏之战,比较顺利,也不缺粮草,是很可能夺取陇右,复兴汉室江山的。但是由于庸臣李严给诸葛亮送了一封书信,送去了假情报,导致诸葛亮判断失误,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遗憾撤兵。

李严筹集粮草不利,是他能力不行,坦然面对,向诸葛亮承认自己的失职,也就行了。但是他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欺骗诸葛亮,致使诸葛亮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无功而返,葬送了克复中原的大好机会。如果没有庸臣李严的谎报军情,诸葛亮很可能伐魏成功,复兴汉室江山。李严只是能力不足,连筹措粮草,都办不好,他自然是庸臣一个。

在诸葛亮撤兵回到成都后,他还故作惊讶,反问诸葛亮:“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他还向后主刘禅上书,为自己辩解。诸葛亮于是将李严的前后书信拿出来,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不攻自破,只能低头认罪。《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刘备虽然一生以知人善用著称,但是他也有两次看走眼的时候,一个是自己的“义子”刘封,没有任何反叛迹象,却被赐死,使蜀汉失去曹真那个级别的一员大将,另一个是庸臣李严,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临终前重用了庸臣李严,致使数年后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否则诸葛亮北伐能够成功,蜀汉复兴有望。

玄德看走眼以为他是人才,孔明却不看好他,这位大臣是谁?

刘备临终前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记了刘备的遗言,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提拔马谡担任先锋部队的督军,结果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军。诸葛亮的这初次北伐,本已取得了一个大好开局,就这样被马谡给断送了。后人论及此事,一般都把这看成是“刘备识人”,而诸葛亮在这方面要稍逊于刘备。不过,刘备看人也不是总那么准确,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对于这个人,恰恰是诸葛亮看得更准。

这个人叫做彭羕。

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其他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投靠刘备,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他会面后很欣赏他,而法正亦很清楚彭羕,于是二人共同向刘备推荐彭羕。刘备多次命令彭羕传递军情和指示给诸将,表现都十分满意,日渐被赏识。刘备入主益州,领益州牧后就任命他为治州从事。

彭羕见此,又变得嚣张自矜,诸葛亮对他礼待但心中并不喜欢他,多次密告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见诸葛亮这样说,决定疏远彭羕,又观察他行事,于是贬他为江阳太守。彭羕见将被派往外地,心感不悦,与马超见面时又曾对他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后大惊,彭羕走后以他的说话告发彭羕,彭羕于是被收监下狱。最后彭羕被处死,死时三十七岁。

彭羕是广汉人,身高八尺,面貌体魄雄伟,这在以貌取人的古代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不过,彭羕出道时不遇其主,只是在刘璋手下当了一个文秘类的小官(书佐),就是这样,还由于受人诋毁,被刘璋降罪,剃掉头发带上铁钳,罚他服徒刑。正所谓是天无绝人之路,赶上刘备入川,彭羕就准备前去游说刘备,让他收纳。彭羕先去见了庞统,尽管此前两人并不熟悉,但彭羕却是不合礼数,颇有些蛮不讲理的做派。不过,在庞统那儿住了几天,倒也得到了庞统的认可和喜欢。而原来是刘璋手下,后来叛迎刘备入川的重臣法正也知道彭羕的才能,两人就一起推荐给了刘备。

刘备在葭萌关接见了彭羕,听了他治理天下、夺取益州的议论,认为彭羕有奇才,就留下彭羕在自己身边。刘备让彭羕去传达军事命令,向各个将领指挥讲授作战安排,彭羕的所作所为总是能够符合刘备的心意。刘备也因此而十分欣赏彭羕,对他的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成都平定以后,刘备兼任益州刺史,提拔彭羕担任了治中从事。彭羕从一个服徒刑的罪犯,一步登天当了州府中高官,气势很是嚣张,又因为得到刘备的恩宠而骄傲不已。

不过,彭羕虽然得到了庞统、法正等人的推荐和刘备的重用,但有一个重要人物却是十分地不看好他,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在表面上没有对彭羕怎么样,心里却并不喜欢他。诸葛亮个别地对刘备说“彭羕这个人欲望太大,志向广阔,很难保证他会安稳顺从。”刘备一向敬重信任诸葛亮,在诸葛亮多次说了之后,就在暗中认真观察彭羕的言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心里对彭羕便有所疏远,终于把彭羕降职外放,让他到江阳(益州南部,今四川泸州境内)去当太守。

彭羕听说让他到远方去做官,心里不高兴,也因为气不顺而胡言乱语。彭羕去拜见马超。马超问彭羕“您才能出类拔萃,主公对您非常倚重,说您和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任命您到外地的小郡中去任职,这不失去了人们对您的期望吗?”彭羕骂道“那个人不过就是一个老兵的水平,已经昏聩了,倒行逆施,还有什么好说的!”(原文老革荒悖,可复道耶!)马超没有应话,彭羕又说“您在内部,我在外面,平定天下不是很容易吗!”马超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默默无言,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是把他送走。马超把彭羕的话全部向刘备做了汇报,刘备命令将彭羕逮捕入狱。

彭羕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这是犯了“悖逆”之罪,知道这一时的狂妄有可能将要付出“被剁成肉酱”的代价。于是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当初他投奔刘备,就认为曹操、孙权、刘璋这些人都不行,只有刘备才具有“霸王的气质”。说刘备把他从布衣中提拔为重臣,是把“给儿子一样的恩宠给了他”。然后是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喝多了酒,脱口失言,才说出了那个“老”字。还说关于“内、外”的那些话,是想让马超在北方立功,全力为主公效劳,一起去讨伐曹操,并没有也不敢有别的意思。再往后就是把责任推到马超身上,说马超说的话虽然不错,但只是重点强调了开始和结尾,中间的意思却没有表达清楚,这是让他感到很痛心的!最后是把诸葛亮好一顿吹捧,说他是商代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

尽管如此,彭羕还是被判罪处死。

应该说,在彭羕问题上,诸葛亮看得更准,是刘备看走了眼。庞统对待人,愿意更多的说人的优点,在他看来,当时天下大乱,正道衰微,好人少而坏人多,应该让人的美德得到宣扬,这样才能使风气得到改善,好人越来越多。应该说他和法正一样,看重的只是彭羕的才能,刘备刚入川,正是用人之际,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得到推荐和任用。而诸葛亮并没有否定彭羕的才能,他看到的是彭羕“志向太大而欲望更大”,这样的人,是很难保证他“安稳顺从”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大,一旦满足不了他的欲望,那就保不住会发生什么了。有句话叫做“欲壑难填”,谁又能保证人的欲望有个满足的时候呐!

那么,诸葛亮的看法对不对呢?

先说降职这件事。外任当然不如内官受重视,在“主公”身边,始终不离左右,主公始终看得见,有机会再升迁,将来接替法正、诸葛亮是会有这个可能。但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想,外放也不是官场末日!在一个战乱年代,出外当一方诸侯,也是一种锻炼。正因为是用人年代,真有才能还是会再得到升迁的。

再说见马超这件事。马超也曾经是一方诸侯,因为被曹操打败,全家被杀光,无家可归才来到蜀地归降刘备的。他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刘备也给了他高官厚禄,但刘备并不会给他实权,这是由马超的身份决定的。刘备曾经在不得已时也依附过别人,一旦有机会他就要自己独立成事,他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能不防着点儿马超吗?这应该是彭羕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在这时候去见马超是什么用意?官员无端被贬,本身就是一件敏感的事情,所以,这时候去见马超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再联系到他对马超说的话,就更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不纯。

马超虽然只是一个武将,但他知道自身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况,所以心中才“常怀畏惧”。看他见到彭羕所问的话,可以看作是一般的关怀询问语,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反试探问话。一个知道自己被人防备的大将军,家里突然间来了一个君主身边的红人,而这个人又是莫名其妙的被贬职了,他难道就不会有所警惕吗?所以,彭羕如果不是心里有这个悖逆想法,哪怕是一个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是不会在马超面前说出那样一番话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对彭羕的看法是准确的。

好在刘备还是清醒的,尽管彭羕把他说成是“慈父”,也没有将其赦免。否则,彭羕即便是流放到边远地区,也难说他不会鼓动像“南中诸郡”那样的太守叛乱,因为他就是这样投靠刘备的。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刘备看走眼的蜀汉大臣是谁》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437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