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淝水之战 为何80万人会败给8万人

淝水之战,是出现在南北朝时间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驰名抗争。这场抗争,以其不凡的历史背景,以其诸多的戏剧性细节,以其出乎预料的战役结果,活泼展现了选择抗争输赢的选择性要素、偶然性起因。

公元383年,雄居黄河流域、国力强盛一时的前秦选择南侵东晋。

前秦王苻坚下诏全国总发动,”每十丁遣一兵”,得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又令富家子弟”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得三万余骑。其时,东晋政权以谢安为相,用以迎战的除去中央防卫力气,只要谢石、谢玄率领的步骑八万。

双方军力对比如此迥异,抗争结果仿佛显而易见。无怪乎苻坚战前即志在必得,提早为东晋皇帝、重臣布置清官职、修建起宅第。

是年八月,苻坚兵发长安,以苻融(苻坚之弟)、慕荣垂统军三十万为先锋,诸路大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水陆并进,兵锋直指江北颍口等东晋军事要塞。东晋举国震恐,唯有谢安强作镇定,令谢石率军迎敌。

十月,苻融攻克寿阳,慕荣垂攻克郧城。东晋守将胡彬自愿退守硖石。前秦将领梁成率军五万开拔洛涧,阻绝东晋援军,胡彬所部堕入重围。

谢石率军增援,惧前秦军势大,距洛涧二十五里即停滞不前。胡彬书告谢石情势朝不保夕,信使被前秦军捕捉。苻融得此情报,立刻驰告苻坚,请其速至前军一举破敌。苻坚留大军于项城,自引轻骑八千与前锋集合。

苻坚派朱序劝降谢石,朱序心念民族大义,尽将前秦军部署相告,劝谢石乘前秦诸路大军尚未集合,迅速击破其先锋。

谢石见苻坚己到寿阳,知情势危殆,终于下信心被动一战。

十一月,东晋骁将刘牢之率军五千进攻洛涧。梁成军沿洛水枕戈待旦,刘牢之毫不犹疑渡水进击,东晋军杀声震天,前秦军被击破,梁成死,数万人马瞬间解体。

首战告捷,谢石挥军水陆并进,与前秦军隔淝水相持。苻坚、苻融在寿阳城头观东晋军容严整,叹”真劲敌也”。前秦军心生惧意,竟风声鹤唳,连淝水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也疑心是东晋军阵。

谢石约前秦军渡淝水决战,苻坚欲乘东晋军半渡之时以铁骑掩杀,赞同后移阵地。前秦军刚刚后撤,朱序即在阵后大呼”秦军已败”,前秦军心大乱,后撤很快变成奔逃。苻融大惊,领亲兵解放军队,竟马倒死于乱军之中。前秦军堕入凌乱,东晋军伺机渡河攻打,前秦军毫无抵制之力,很快解体。东晋军乘胜追击,收复寿阳,前秦全军坚定,一溃千里,百万雄师一时竟成惊弓之鸟,风声鹤唳,奔逃四野,尸横遍地。苻坚中箭,匹马逃到淮北,回国后很快被部将姚苌所杀,前秦毁灭。

现在,苻坚在王猛辅助下,二十年间纵横黄河高低,形成前秦王朝一时之盛。王猛临终一再吩咐他无法南侵,是看到前秦外表强盛之下,其实危机重重。兵者凶道,可因一战而兴者,亦可因一战而亡。一国真正之弱小,在民意不在军力。苻坚不明确这个情理,以为拳头才是硬情理,以前秦百万之众,取江南大海捞针。结果匆促用兵,落得丧师辱名、身死国亡的下场。


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为什么前秦苻坚的97万大军会败给了东晋的8万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前秦的失败

两方面原因如下:前秦:1、苻坚个人主观轻敌,一意孤行,部下意见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决战 ;2、前秦统一进程,以武力为主,且统一地区民族混杂,内部不够统一,许多他族贵族和将领伺机反扑,怂恿战争;3、军队从北方刚统一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充满隐患;4、临战用人不当,错用东晋降将,且指挥无方,战略战术均不对头。

东晋:1、东晋主战派谢安等人坚决抗战,态度意志坚决;2、军队战斗力强,将兵上下齐心协力,军心可用;3、民间也组织军事力量对抗前秦,如“闻鸡起舞”的祖逖等民间力量全力支持东晋政府,民心可用;4、有淝水天险,占尽地利,准备充分;5、战术得当,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乱其军心。

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兵力远远高于东晋,为何却一败涂地?

这次战役能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苻坚缺乏战略规范,他没有指挥大团作战的经能力,所以在这次大战当中失败了。

让人跌破眼镜的淝水之战,为何80万人会败给8万人呢?

这场战役是非常著名的。因为最后竟然以一抵十的赢得了胜利。这个结局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他也为我们展示了战争其实是有很多偶然性的。要知道当时苻坚调遣了80多万的军队准备攻下江南。而对方只有8万的力量对抗他们。大家看情况肯定是知道这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所以在战争开始之前,苻坚就已经准备好了享受胜利的果实,修起了房屋还帮那些臣子安排好,他们赢了之后要做什么官职。

在八月份的时候,他们准备先派出30万的人马前进直接进攻到对方的军事要塞。对方在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全国上下都很害怕,只有他们的丞相很镇定,带领了军队准备迎接敌人。过了两个月之后,他们攻打到了对方的城池,把别人守城的将领逼得无路可退之外。还堵住了援军赶来支援的路口,让没有援军能帮助他们。所以在他们丞相带着援军过来帮忙的时候,又很害怕前秦的人马众多不敢过去支援。

而被围困的将领准备送信给他们的丞相的时候,信也不小心被敌军拿到了。敌军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肯定是准备把他们一举拿下。就派了一个人去劝他们投降而东晋的人看到这个情况也是觉得没有退路了,只能跟他们打一仗了。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们。对方的将领被他们杀死了。也因为这一次的胜利。前秦其他留守的士兵们都心生害怕。就连远方的树也觉得是敌人的军队。

就这样军心涣散的到了决战的时候。本来苻坚只是决定后退一点作战位置。结果他们刚刚往后退的时候,就有人在后面说他们已经失败了,于是所有人都很害怕的逃走。而将领竟然也在他们逃走的时候被众人踩死,就这样整个军队完全陷入了一片混乱。而东晋也趁这个机会把他们打败。收复了自己的土地。敌军也是因为几十万的士兵全部变成惊弓之鸟。看见什么都非常的害怕才导致了80万人竟然打不过8万人的情况。

前秦兵力强盛,拥有八十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被八万晋军打得大败而归?__

(1)前秦方面,虽兵多将广,但都不愿陷入战争,大臣反战,将士厌战;苻坚虽有打败东晋的信心,但却骄傲轻敌,战前又心存疑惑、心虚胆怯。

(2)东晋方面,意见统一,将士齐心协力,取胜已是必然。

(3)东晋方面采用了正确的战术。

淝水之战拥有90万大军的前秦为什么打不过东晋的8万北府兵?

淝水之战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赢得莫名其妙,输的也是莫名其妙。北府兵本身战斗力可以,但这仗,还真不是靠北府兵赢的。

败因之一:内奸

坚遣其尚书朱序说石等以众盛,欲胁而降之。

——朱序,本为南中郎将、梁州刺史等职,镇守襄阳。投降前秦之后,符坚还是那副老好人形象,直接任命朱序为度支尚书。

度支尚书,即后世所谓的户部尚书。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位降将,不得不说,符坚心太大了。

朱家本来就是江南大族,怎么可能安心降前秦呢?但这是符坚一贯的做派,对慕容垂如此,对姚苌如此,对朱序,正为统一做规划呢,江南大族名将来降,直接安排到最重要的位置,符坚,你是真牛。

而且,符坚还直接派朱序去劝降前秦大将谢石(谢安之弟)。

这带来了符坚的第二重败因。

败因之二:战略

序诡谓(谢)石曰“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谢)石闻坚在寿春也,惧,谋不战以疲之。谢琰劝从序言,遣使请战,许之。

符坚重用朱序其实不为无因,此人确实有才。

谢安等人的策略本来是“谋不战以疲之”,即因为畏惧符坚大军,准备死守。但朱序一语点破,符坚大军浩浩荡荡,前锋已经到了淮南,其他还在凉州(甘肃)、成都等地。如果等前秦大军完成集结,东晋将毫无胜算。这一战略调整是非常及时的。而且事后证明这一战略极为正确。

败因三:军队集结统筹缺少成算,没有前军主帅

遣征南苻融、骠骑张蚝、抚军苻方、卫军梁成、平南慕容暐、冠军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

没有一个统兵大帅,前军以苻融为主将,但并不互相统属,张蚝、苻方、慕容暐、慕容垂,其实后来证实苻融是个好人,和符坚一样的好人,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兵大帅。

如果前军以慕容垂为主将,则这场仗绝对不会输。

最重要的是,发兵将近百万,前军到了河南安徽交界处了,后面的还在甘肃!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景象。

败因四:军队缺少训练和配合

时张蚝败谢石于肥南,谢玄、谢琰勒卒数万,阵以待之。蚝乃退,列阵逼肥水。王师不得渡,遣使谓融曰“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融于是麾军却阵,欲因其济水,覆而取之。军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驰骑略阵,马倒被杀,军遂大败。王师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淮北。

这仗败得莫名其妙。

东晋要苻融“小退师”,即从河边略微后退,以便决战;苻融欲击其半渡,趁乱消灭东晋军队。但这就可以看出苻融非大帅之才,不是谁都有韩信那本事,能够退而不乱的。这一退,就“制之不可止”,一退乱哄哄,止都止不住。苻融想制止败军,却被败军冲倒,死于乱军之中。其实仗都没打,军队就散了。

但“诸军悉溃,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馀骑赴之”,唯有五胡第一将慕容垂的军队安然无恙。其实,如果这一仗用慕容垂而不是苻融,东晋的败局是无法避免的。虽然慕容垂后来反了符坚,但当时的慕容垂是没有这番反心的,而且慕容垂之前在前燕,后来在他的后燕都证明了他具备这个能力。

毕竟,慕容垂是能进武庙的人。

百万前秦大军在“淝水之战”为何会败给八万北府兵?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王苻坚先后征调步骑112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北府兵前往迎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悬殊的兵力配置,此战竟然最终以前秦的战败而结束。那么,前秦到底为何会遭受惨败呢?北府兵的战斗力真的如此强悍吗?

苻坚一统北方后挥兵南下,谢玄统率北府兵大败前秦

“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则于太兴元年(318年)在建康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而北方则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燕、代、前凉等国,并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北方这才进入短暂统一时期。

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二月,前秦天王苻坚派正南大将军符丕率领步骑八万进犯襄阳,同时令荆州刺史扬杨、征虏将军石越率兵一万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则率兵五万兵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兵四万兵出武当,合力围攻襄阳。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面对前秦大军,梁州刺史朱序疏于防备,襄阳于次年二月被攻陷。之后,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淮南之战爆发,然而由于谢安准备充分,再加上谢玄率五万北府军来援,结果前秦军队死战四败。与此同时,由于前秦内部生乱,双方就此罢兵,但前秦仍然对东晋保持着军事压力。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驻守长江上游的桓冲率兵十万伐秦,意图牵制前秦兵力,减轻长江下游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则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弟融为先锋,于同年八月大举南下。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由于前秦在兵力上保持着绝对优势,苻坚便派本为降将、如今担任度支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然而朱序却暗中提示谢石应该先发制人,谢玄遂于十一月派刘牢之发动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于肥水,苻坚认为可以诱使东晋军队渡河,然后趁其半渡之时发动攻击,因而令秦军主动后撤。

然而,就在前秦军队后撤之时,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瞬间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而其余前秦军队则大部逃散,淝水之战最终以东晋的全面胜利结束。

前秦真的派出了百万大军吗?实际参战的不过约十六万人

古代战争史上,号称百万大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张声势,例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大军八十余万,其实手中军队不过十余万。不过,淝水之战中,前秦倒是的确调动了上百万大军,只是并没能彻底完成集结而已。

根据史料考证,淝水之战中前秦动用的军队一共多达112万,而这百万大军,主要是由苻融的先锋军团和苻坚的主力中军所组成,其中兵力配置大致如下:

1、苻融的先锋军团:25万。这支军队以苻坚之弟苻融为主帅,另以慕容垂、张蚝等人为将,这路军队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出发,向寿阳方向进军。不过,由于慕容垂率领的五万大军仍然在襄阳地区对抗桓冲军团,因此实际抵达寿阳的,只有二十万军队。后来,苻融又分出五万军队,交由麾下大将梁成率领,跑去进攻了洛涧的胡彬。

2、苻坚的主力中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为了消灭东晋,苻坚可以说是举国动员,从建元十九年(383年)七月开始,苻坚便下令在全国征兵,标准为“十丁抽一”。而在苻融军团出发之后,苻坚也开始下令各地征调军队向前线集合。

我们知道,在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想要完成全国性的征兵,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而从苻坚下令举国征兵,再到军队出发,中间仅仅相隔了一个多月,而正因时间如此紧张,以至于苻坚的主力军队,并未能按照原定计划集合完毕。

1)幽州、冀州征调的军队,未能抵达战场。要知道,幽州距离彭城长达两千多里,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从命令下达到征调军队,再到出发前的各种准备,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路原本计划为自彭城南下的军队,最终没能抵达战场。

2)梁州、益州抽调的军队,未能顺利出发。这路军队原定计划走水路,顺流而下进攻荆州,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这支军队最终非但没能顺利出发,就连运输军队的战船,都没能凑齐,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3)苻坚亲率的主力军团,只有八千抵达战场。这支军队数量最为庞大,其中由苻坚亲率麾下军队自长安出发,然后在项城与各地军队会合。然而,当苻坚率军抵达项城之后,却发现各地抽调的军队根本没能按时完成集结,而已经抵达的军队也是一团乱糟糟的局面。与此同时,苻坚接到了苻融已经攻克寿阳的消息,眼看大军根本来不及出发,于是便“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如上所述,苻坚原本计划的八十七万大军,实际上最终抵达前线参战的,仅仅只有八千人而已。至于苻融率领的先锋军团,最后留在决战前线的,满打满算也不过15万而已。也就是说,虽然苻坚先后调动了上百万军队,但实际最终参战的,仅仅只有16万左右。

前秦之所以遭遇惨败,苻坚本人责任重大

即使前秦军队没能最终完成集结,但前线的军队仍然比东晋多出一倍,如此情况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终兵败,身为前秦天王的苻坚,可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前秦内部不稳,东晋众志成城。淝水之战爆发时,距离前秦统一北方不过刚刚过去六七年,由于此前北方政权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过复杂,此时的前秦更多只是军事层面上的统一,内部尚未完全稳固。当时前秦内部不少人都坚决反对再起战端,其中便包括重臣王猛,他在临死之前还在劝阻苻坚放弃南下。然而,苻坚却根本没有给国家休养生息的时间,反而在“粮草不丰、人心厌战”的情况下大举进攻东晋。事实也是如此,就在前秦南下之际,负责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便翻盘了,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但足以说明前秦内部的不稳。而东晋方面,虽然长江防线分别由桓氏和谢氏掌控,但谢安早在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执掌朝政后,便开始调和双方的矛盾,从而使得淝水之战时双方能够携手抗敌,肥水决战前桓氏精锐尽出牵制前秦军队,便是谢安努力之下的结果。

2、前秦军心不稳,东晋精锐军队。前秦虽然号称出兵一百多万,然而不仅抵达前线的军队数量较少,且这种举国征兵,“十丁抽一”的征调,虽说能够迅速凝聚起庞大的兵力,但那种从民间临时征调的军队,军心士气又如何保证。事实上也是如此,当苻坚的前锋在肥水战场遭遇惨败之后,原本在项城集结的大军,便迅速逃散的一干二净了,仅仅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几万人马还算完整。而东晋方面却不同,虽然兵力方面处于劣势,但却是在精心挑选之后,经历了长达六七年训练的精锐北府兵,这是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军队,在前秦军队溃败之下,基本可以说是单方面的屠杀了。

3、前期轻敌狂妄,后期草木皆兵。苻坚对于内部的问题其实也并非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寄希望于“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优势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庞大军威,从而意图吓退或迅速征服东晋,这显然就是一种极度轻敌而又自傲狂妄的表现。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军队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眼看军心士气迅速下降,包括苻坚在内的前秦军队又产生了畏敌的情绪。当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的情形后,竟然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甚至已经是“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士兵,而这也是当朱序一通扰乱军心的举动之后,前秦大军便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也是个重要因素,他对于汉族官员始终怀有戒心,却太过宠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机分子,不听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议,反而对慕容垂等人的阿谀奉承倍加赞赏,结果不仅导致自己战败,最终就连前秦也就此崩溃了。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淝水之战 为何80万人会败给8万人》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332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