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汉文帝的治国之道:克己欲抑己恶 旧兼新尽臣才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文帝时期更是备受称颂,司马迁曾描绘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社会安宁,政治清简,人民安乐,生活幸福,俨然一幅桃源盛世图。它的产生,司马迁认为源于汉文帝本人“德至盛也”、“岂不仁哉”,是文帝的仁德落实到具体政事而孵化出清明祥和的治世。、


克己欲以厚天下

史料记载,历史上的仁君汉文帝有诸多嗜好。他好游猎,有一段时期“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至于“一日再三出”,贾山曾为此切谏;他也好驰骋寻求刺激:“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袁盎一席帝王安危关系到国家社稷安定的话,让文帝放弃了个人嗜好,虚心改正。后来有人献千里马 ,文帝“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并命令“省厩马以赋县传”,减省御马以供给普通邮递。由此可见,贾山、袁盎的进谏不仅当时为汉文帝采纳,而且此后为他自觉运用,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嗜好之间,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不但能克己以从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汉文帝能抑己恶——控制一己之羞怒等负性情感——以从善。如过中渭桥惊舆马事件,廷尉张释之断为“一人犯跸,当罚金”,而因受惊吓而恼怒不已的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为之大怒,但当张释之以法为准绳力争后,“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良久”二字凸显出文帝内心“私我”与“公法”斗争的程度,最终他却能去掉帝王的尊严而遵从国法,承认张释之裁断正确。文帝可谓是以其仁善推及百姓的仁君,他真正履践了儒家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处事信条,以“仁”立身,以“仁”治民,以此为社会日臻于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旧兼新以尽臣才

汉文帝做代王时,与长安诸大臣并无太多瓜葛,所以遽然被选中继承帝位,惊疑交加的汉文帝登位伊始,亲信从代地带来的宋昌、张武等:“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宋昌领南北军直接保证了京城与皇宫外围的安全,张武为郎中令则使宫殿内的安全有保障。但是文帝作为一代贤君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以私心治国,最初的倚重并没有成为一种用人倾向,宋昌、张武后来没有成为权臣,而是各尽其才而已。

文帝朝除随文帝从代地来的大臣外,不可忽视的势力是高祖刘邦的一批老臣。就当时的情势而论,陈平、周勃等高祖旧臣阅历多、资历长,身居要位,德高望重,为国家的稳定与前途计,非重用不可,所以“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周勃、陈平、灌婴、张苍先后被文帝任用为相。后来,张苍因推算律历失准和荐人失察而免相,文帝曾想改革用军功臣的用人制度,《史记》载: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

但“念久之不可”,仍然用高帝时以勇健材力见长的申屠嘉为丞相。除此之外,如任季布为河东守,栾布为将军,陆贾出使南越再建功勋,召田叔咨询天下贤人,复孟舒为云中守,可见文帝对高祖刘邦旧臣都能量才任用,人尽其才。

但汉文帝又不止于此。他登基的第一年(前179年),召贾谊为博士,第二年初,下诏举荐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颍阴侯随骑贾山上《至言》,博士贾谊上《积贮疏》,由此开始,汉文帝或通过举贤良征辟,或直接咨询,或间接考察,起用了一大批新人。如贾谊由博士一年中升迁为太中大夫;晁错由太常掌故,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再迁为博士,后拜为太子家令,后又因对策高第迁为中大夫;张释之由谒者迁仆射、再拜公车令,由于弹劾太子、梁王不下司马门,“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冯唐因论将有味,文帝令他持节云中复魏尚之职,“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文帝起用的这些人,其言行或职任对文帝朝政治、经济、边防、军事可谓有巨大的影响。

班固《汉书·刑法志》言:“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是对汉文帝朝刑法罕用的总结,同时于其中,我们更可见到文帝根据时代社会的特点,用人以旧兼新的特质。老臣“少文多质”以持重,稳定社会,致使吏治宽厚,与民休息;新人锐意革新,明镜高悬,文帝兼两者而参之,取于时可用者有条不紊地先后采用,使大臣人尽其言,各尽其才。


怀与安以置诸侯

汉文帝常被认为在对待诸侯问题上至少错误有二:一是骄纵淮南王长、吴王濞等诸侯王,二是不能完全采纳和贯彻贾谊、晁错等人削藩的建议。其实这些都是不能体察文帝所处具体时代的浮泛之论。

汉文帝在位之时,正值匈奴强盛,假如文帝真对诸侯大动手脚,内忧与外困必然使国家风雨飘摇,所以匈奴问题使文帝必然只能怀柔诸侯。加之,文帝时高帝刘邦的老臣健在者不少,从文帝的一则诏书便可看出:“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户,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足等十人四百户。”至于如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陆贾等人更是身居重位且足智多谋。正是他们的合谋使吕后的阴谋不能得逞,同时也是他们使文帝得以由一偏藩诸侯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如何使这些人不至僭越也是文帝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周勃因拥帝登位功高而被封为万户侯,身居宰相之位,“朝罢趋出,意得甚”,因功高而得意之极的人难免会行为出轨,汉文帝需要用诸侯来制衡这些势力强大的高帝旧臣。更有,当年高后死而吕产、吕禄之所以不敢立刻施行逆谋,也是因为内惧高帝老臣,外惧山东诸侯势力。如此多的理由,文帝怎么可能骤然一味削藩呢?

与此同时,汉文帝也积极着手国内防御和削弱诸侯强国的部署。前元12年,贾谊上疏:“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建议文帝封亲子到梁、代等天下要害之地并扩大他们的领地,文帝听从了这一建议。在吴楚七国反时,这一部署发挥了关键作用,梁国成功地遏制了七国军队的前进。

“福由德兴”,汉文帝以他的仁德修身、治民、理诸侯和安四境,造就了人民之福、国家社稷之福,同时他本人由此赢得了千古赞颂,所以也成就了自身之福。“德者得也”,仁德使人得幸福国兴旺。同时,从汉文帝的具体实践,可见施政者的仁德人格对国家政治的有利影响,并且,仁德并不是懦弱无力,毫无原则,恰恰相反,仁德是指最恰切解决问题的“度”,它是事物达到最高和谐的手段和途径,汉文帝旧兼新以尽臣才,怀与安以置诸侯的成功治国经验,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欢迎大家关注最优雅不会污的奇闻异事网公众号: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而展开?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扩展资料:

1、分封制

(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4、蕃汉分治制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

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9、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汉文帝简介 文景之治简介

汉文帝简介 文景之治简介

刘桓,高祖第三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桓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一八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桓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他好「黄老之学」,在位二十三年,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

前一七八年和前一六八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前一六

七年又下令尽免民田租税。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田税定制。同时,每年的算赋,也由

过去每年每人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向人民开放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并除盗铸钱令

,开放金融,实行金融自由政策,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无不流通,商品迅速发

展。农工商业的发展,使文帝时期畜积财增,户口渐多,国家的粮仓钱库溢满,海内殷富,

天下家给人足,社会经济繁荣。

汉文帝亦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文帝对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又作了重大改革。秦代法律规定,罪人 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者处死,轻者没入官府为奴,称为「收拿相 坐律」。

文帝即位初,于前一七九年颁「尽除收拿相坐律令」。 前一六七年,又将黥、劓、 刖左右趾这几种「肉刑」,分别改为笞三百、五百。

秦法还规定,判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 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身服劳役。

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 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满,可免为庶人。

文帝还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吏的断狱,如对廷尉张释之的几次断狱,虽曾有不同意见,但最

后还是认为「廷尉当是也」,接受了张释之的决断。晁错为内史时,他「惩恶亡秦之政」,

对法令进行更定,「论议务在宽厚」,于是在文帝时期「禁网疏阔」,「是以刑罚大省」,

每年天下断重罪者仅四百,人民所受压迫比秦代显著减轻。

孝文皇帝三年(前177)三月,文帝说:「古代君王治理天下,朝廷设置有进善之旌,诽谤

之木(相传唐尧时,在四通八达的路口树立旌旗和木牌,欲进善言者,立于旗下言之;有批

评朝政者,写在木牌上。),使治国的途径通畅,招来进谏的人。当今的法令中有诽谤朝廷

妖言惑众的罪状,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尽情说真话,做皇上的也就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这又

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法令。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上,约定互相

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它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

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百姓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

再有犯此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文帝废除诽谤有罪的法令。以德化民。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俭克奢,他在位二十三年,史称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他曾计划造一露台,令工匠计算,需用百金,觉得花费太大,对臣下说:「百金,中人十

家之产也」,遂作罢。他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文帝为自

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后元六年(前159)天下干旱,有蝗灾。文帝施惠于民: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禁

止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法令,减少宫中所用的各种服饰、车马和狗等物,裁减朝廷官吏,开

仓济贫,允许民间买卖爵位。

孝文帝自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了二十三年,可是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没一

样有所增加。只要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

台,召来工匠一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文帝就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

,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常常担心有辱于先帝,没有理由要建高台!」文帝平日所穿

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其衣裙不得拖地,所用的帏帐不准绣有

花纹,以此来表示敦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得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

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性。

汉使陆贾劝慰南越(今日广东)武帝赵佗取消帝制,世世为汉臣

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由

于对南越采取了不和好的政策,致使南越王赵佗一度自立为南越武帝,役属闽越、西域,又

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文帝即位后,为赵佗修茸祖坟,把赵佗的兄弟召来,使他们显贵,报之以德。尊宠赵氏昆弟

,并再度派陆贾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修好和善,于是赵伉去帝称号,归附汉王朝。

文帝初年,匈奴在边地骚扰加剧,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贤王进犯河南地,至

上郡杀略吏民,抢掠牲畜,丞相灌婴奉命率八万轻骑将匈奴驱逐出塞,初步取得胜利。

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

境内,不愿烦苦哪里的百姓。此后匈奴虽屡犯边地,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守备;并亲自

出巡,视察边境军营,对治军严饬的细柳营,大加称赞,对防备松懈的霸上、棘门军营,

提出批评。

他还采纳晁错「募民徙塞下」的建议,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迁徙到边塞屯戍,将他们

以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这种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

,也起了开发边境的作用,为汉代屯田之先河。

为加强同匈奴的作战能力,文帝大力推进鼓励养马的政策,「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

人」,并在西北边境设立了三十六个牧马所,用官奴婢三万人从事牧养、繁殖战马。这些措

施对防备匈奴大规模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后来武帝开展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提供

了物质保证。

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赐给他木几和手杖,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

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张武等大臣接受

别人的贿赂,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

,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一心致力于以德化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临终前,针对当时盛行的厚葬风气,要求薄葬省繁。他对死,反映

了朴素的观点,认为:「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莫可甚

哀!」对厚葬,他认为「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产,重服以伤生,吾其不取」

。他下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无发民哭临

宫殿中」,并要求「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文帝至死不愿烦扰百姓: 汉阳陵地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

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终有一死。死是天地之理,物之自然,没有什么值得过份悲哀!当今的世人都喜欢活着而厌恶死亡,人死了还要厚葬,以致家产破尽,服丧重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

况且我生前没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今天我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悼,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的心灵受到损害,使天下百姓饮食不安,中断对鬼神的祭祀,从而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待啊!

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以我这渺小之身为一国之君,已二十余年。依靠的是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导致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羞;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

我侥幸能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好结果

,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现在诏令全国官吏和百姓,诏令到达后,哭吊

三日就除去丧服。不要禁止百姓娶妻、嫁女、 祭祀、饮酒、吃肉。参加丧事、服丧哭祭

的人,都不要赤脚。服丧的麻带宽度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不要动员民

间男女到宫殿来哭祭。宫中哭祭的人,只在早晚上各哭十五声,行礼完毕就停止。

不是早晚哭祭的时间,不要哭泣。下葬以后,按丧服制度应服丧九个月的大功只服十五日

, 应服丧五个月的小功只服十四日,应服丧三个月的缌麻只服七日,期满就脱去丧服。

其它不在此令中的事宜,都参照此令办理。要把这道诏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的

知道我的心意。葬我的霸陵周围的山水要保留原样,不要有所改变。后宫夫人以下直至

少使,全都让他们回娘家。」

至此,在位二十三年,开创「文景之治」盛世的一代明君汉文帝离开了人世由儿子景帝继位 .

他在位期间,废除了禁止人们自由出入关隘的法令,使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不例外 ;废除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恤孤独之人,使百姓生活无忧;他减少各 种嗜好,不受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不株连九族,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 夫人。

他仁厚、俭朴,处处为百姓着想,为后世所敬仰。

这在唐代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 》诗中可见一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由于汉初刘邦大封诸侯王,诸侯王国地盘过大,至文帝时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稳

定政局的严重问题。济北王刘兴居首起叛心。他趁文帝至前线督战之际,在后方举行叛乱。

文帝闻讯赶回长安下诏宣布:叛军凡投降者「皆赦之,复官爵」。结果,叛军迅速瓦解。接

着,淮南王刘长「自以为(与文帝)最亲,骄蹇,数不奉法」,无视法制,也起而叛汉。后

淮南王死于流放途中。

针对诸侯王势力的膨胀,贾谊上《治安策》,同文帝痛陈天下形势,提出削弱诸侯王的「众

建诸侯而少兵力」的政策。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把齐国分为六,把淮南分为三,稍微压

抑了诸侯王的叛心。但文帝对诸侯王的严重情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仍认为宗室亲亲,「

不忍」对诸侯王开刀。刘长死后,他又封其长子刘安为淮南王;对汉廷有「怨望」而多年「

称疾不朝」,早露反意的吴王刘濞,也赐其几杖,允许他可以不来朝请。这些措施的结果,

是他死后不久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同时,他的一些随心所欲的口谕,也影响了社会经济

生活。侯人邓通因阿谄媚上,得到文帝赏识,一句话就把严道铜矿的开采权赏予了他。致使

他可以私铸钱币,形成「吴邓钱布天下」的局面,严重扰乱了货币制度。

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葬霸陵。

《贞观君臣论治》全文翻译是什么?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1.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

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

朕主张应当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

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

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

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

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译: (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

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假冒资历和门荫,太宗令他们自首,否则即处死。

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的,太宗要杀掉他。

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

”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

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 的假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国内没有冤案。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 (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

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

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换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

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译:贞观二个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又怎样做才会昏庸? ”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

从前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

舜广开四方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

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

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

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

因此,如果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宠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并且下面的信息也会畅通地到达君主。

” 唐太宗说:“说得对!”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

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

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 为,何必择才也。

” 房玄龄等皆顿首谢。

故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译: 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驾到太极殿(始,曾经),对一侍大臣说:“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司,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提出意见或建议。

近来只顺应我的意图,却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负责传递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何必费心地选用人才呢?”房玄龄等人马上磕头谢罪。

从前的做法(惯例)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中书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混杂地签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

紧接着中书侍郎和中书令进行审查,此后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

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从此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出现。

6.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

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译:(乙丑(初二),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

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

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 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

朕则不是这样。

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

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7.(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

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

用一小人则小人 矣。

”对曰:“然。

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译;贞观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不能轻率和仓促。

任用一个君子,所有的君子都愿意前来,而如果任用一个小人,所有的小人都会蜂拥而至。

”魏征回答说:“确实是这样。

假如国家没有统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才干,而不用权衡品行。

如果国家已经安定(丧,死亡;乱,战乱),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

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

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

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

与其毒害于见(现)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

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谪所以伤之也。

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译: 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经下诏书让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袭刺史的职位,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代和现今情况不同,这样做恐怕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对。

侍御史马周也上了奏疏,他认为:“尧、舜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孝子。

假如让小孩子继承职位,万一他们娇纵,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国家就会遭受损失。

想要断绝他们的职位,他们长辈的功劳还在;想要保留他们的职位,他们的罪恶已经明显了。

与其祸害现世的广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劳的大臣施恩,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

这样的话,原来关爱他们的行为,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

臣下认为应该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如果确实(必,确实)有才能,就根据能力(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

”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

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

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

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

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

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

”正碰上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接受世袭职位,上表坚决推辞,表的内容是:“诏令发布以来,感到孤单凄凉,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亲属(戚,亲戚)忧心忡忡(虞,忧患),如同被放置在火上的汤一样。

追忆往昔,只有三代实行分封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央的力量不能控制地方势力,所以因势利导,政令常常不是由中央王朝发出的。

两汉废除王侯,设置郡守。

消除(蠲,免除)了过去(曩,从前)的弊端,这非常恰当(协,和谐,融洽)。

现在因为我们的缘故又有变化,恐怕会扰乱圣唐的制度。

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触犯国法,自取灭亡。

因为延续几代的赏赐,导致断绝的灾祸,实在是可怜悯的事情。

恳请能收回成命(涣,离散),恩赐子孙们性命。

”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

”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之子孙,共传永久。

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

长孙无忌又通过儿媳长乐公主坚决向唐太宗请求,他还说:“我排除千难万阻为陛下效力,现在天下太平,为什么要被任命到外地?这和迁徙没有什么分别。

”唐太宗说:“天子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

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后代辅佐我的子孙,共同把大唐永恒的基业传继下去。

但你们却表示不能接受,我怎么会强迫你们接受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诏停止世代封袭 刺史的制度。

9.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呼?”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

”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上曰:“诚然。

”译:贞观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记录的起居注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此指起居郎)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备,详细)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

”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不敢不记载不妥的地方。

”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

”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

”10.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薨。

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国公魏征去世(诸侯之死称为“薨”)。

唐太宗常常思念他(不已,不停),他对近侍的大臣们说:“人们用铜制作镜子,可以用来端正仪容。

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明白人世的兴盛衰落的规律。

君主把臣下作为镜子,可以知晓自己的得和失。

”魏征离开人世(没,指死亡),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11.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不然。

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

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呼?”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译: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归服。

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具体原因,大家敞开心扉尽情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 法说清楚。

”唐太宗说:“你们的答案不正确(然,正确)。

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

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善,优点)一样高兴。

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

帝王(人主,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山沟里。

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

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大臣,从来没有贬退斥责(黜,贬退)过他们。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依,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种落,族)。

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

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胜,尽),却单单对以上五个方面满意(与,赞许),陛下真的过于谦虚了。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汉文帝的治国之道:克己欲抑己恶 旧兼新尽臣才》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436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