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东汉王朝宣帝名将赵充国:靠屯田平定边关部落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河湟一带,羌部落酋长提出要渡过湟水,去北边放牧,西汉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河北去。渡河之后,羌族首领与先零首领订立盟约,并且向匈奴借兵,共同对抗西汉。

汉宣帝问满朝文武,谁可担当平定边关的大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赵充国站出来说:“最佳人选当然是我。”但赵充国到了边关后,却没什么动静,天天设宴款待三军将士。敌人来骚扰,他稍稍驱赶一下,也不怎么追击;抓到俘虏,就好言好语地说:“我们不是来打你们的,你们不用担心,不要跟着那些叛乱者瞎起哄。”说完放他们回去,羌部落的人一听,大部分人都很后悔跟西汉对抗。

赵充国这边没动静,长安却着急了,文武大臣们都说老赵浪费朝廷财政,不主动出击要干啥?汉宣帝也写信责备赵充国:老将军,你也该着急一点吧,为这个事,朝廷的开支够大了,你能忍心坐着不动吗?

赵充国也不怕皇帝指责,回信说:我带兵在外,外面的事,当然听我的,用兵不能太急,待对方松懈时,突然袭击才是上策。

汉宣帝有度量,听了赵充国的建议后,便不再过多干扰。果然,等对方以为汉军无所作为的时候,赵充国忽然袭击先零羌部落,将先零羌赶过湟水,但命令不得损坏羌族的牧地和财物,不得滥杀。先零羌部落首领很感激,表示愿意和解归顺。

朝廷得到捷报,十分高兴,汉宣帝却有点担心,写信给赵充国,这封信写得很直接:“赵将军,你年事已高,真担心你会死在前线,所以还是先回来吧,朝廷派人接替你,我们将继续进兵。”

赵充国却不主张进兵,反而建议骑兵在边关屯田,长期设防。赵充国的儿子赵卬很担心地说:老爸,你还是听从朝廷的命令吧,否则真担心您老命不保。

赵充国却我行我素,向朝廷上书屯田。朝廷为这事吵得厉害,但最终还是支持赵充国的屯田建议。

看似和军事无关的屯田政策,却起到了比军事更有效的作用。屯田一年,汉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反正我比你耗得起,羌人却熬不住了,纷纷来归降。直到边关稳定得差不多了,赵老将军才回去长安,后来活到了86岁。

长治久安的驻扎,可能比闪电式的攻击更有效,有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欢迎大家关注最优雅不会污的奇闻异事网公众号:


七十岁高龄的赵充国是如何平定西羌部落的?

古语有云:“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然而,老年人也不应受到歧视,从将领水平上看,老将军指挥更加沉稳、作战经验更丰富,取得胜利的几率更大。

纵览古今,能征惯战的将领大多数是青年或者中年,好比卫青、霍去病,在西汉,却有一位老将军大器晚成,以七十多岁高龄成就不世功勋,他就是后将军赵充国。

一、西羌叛乱

汉武年间,汉军已经切断了西羌和匈奴的通路,而随着时间推移,西羌部落内部开始逐步交流、结盟,除此之外,匈奴实力羸弱,要想重新对汉朝叫板,那就必须获得西羌部落的支持。

对于西羌部落,分化瓦解是最好的办法,只要他们内部纷争不断,就无法对汉朝造成什么实质性威胁。

赵充国在汉武年间已经崭露头角,曾跟随李广利北征匈奴,之后升任车骑将军长史,霍光掌权期间,曾和霍光一起拥立汉宣帝刘询即位。这回西羌出现问题,汉宣帝找到经验丰富的赵充国询问对策。

赵充国提出:“目前西羌情况复杂,先零部落胁迫其他部落结盟,而且匈奴很有可能勾结西羌,我们要在边境加强警备,并派人去挑拨西羌部落的内部矛盾,再静观其变。”

离间计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位名叫义渠安国的大臣,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能因为背景比较深厚。如此这般,义渠安国就去了西羌部落。义渠安国此行的目的是离间西羌部落,原则上只动动嘴就可以了,但义渠安国却是极其傲慢自大。

他到了之后,直接召集先零部落三十多名首领,并直接命令杀掉了其中不少人,接着派兵杀掉了一千多先零人。本来是想小鸡炖蘑菇,却成了红油炒辣椒,义渠安国的无理举动直接激怒了先零族人,随后义渠安国率领的两千骑兵也遭到袭击,狼狈地逃了回来。

这回篓子捅大了,汉宣帝只能派兵征讨了,可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二、老将毛遂自荐

当时经验最丰富的将领,大概就是赵充国了,所以汉宣帝找到赵充国,询问派谁去平定西羌叛乱最合适,赵充国道:“臣愿自告奋勇,为陛下分忧!”事实上,如果赵充国再年轻一些,这任务必定十拿九稳落到他身上。

只不过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们现代的平均寿命也才七十多岁,可见当时赵充国已经算是老态龙钟了。当时可是汉朝,公元前61年,和我们相隔两千多年。所以考虑到老将军身体问题,汉宣帝还是不太放心,但看着老将军如此自信,也就将重任托付给了赵充国。

史料记载“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赵充国明显和其他将领不同,比如李广、李陵战前都是先吹嘘一番,然后率兵直接杀入战场。我们反观赵充国,他给皇帝说得很委婉,他需要先去考察敌情,然后按照具体情况,再做好计划,接着给皇帝呈上计划,赵充国如此操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妥。

在赵充国看来,战争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

三、运筹帷幄、据理力争

赵充国率兵到达湟水岸边,扎下大营,赵充国派出大量斥候,刺探羌人情报。羌人经常派兵骚扰,但汉军坚守不出,一方面赵充国以逸待劳,一方面马上写好进攻方案,上奏给汉宣帝。

这份方案也很简单,对于先零部落,采取武力进攻,但对于罕、开等其他西羌部落,采取招降策略,并且要延缓进攻时间、采取军兵屯田方式,以逸待劳。因为主要挑起争端的就是先零部落,罕、开等部落,基本是墙头草,只要汉朝安抚一下,他们很有可能直接投降。

赵充国的策略十分高明,他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胜利。不过,汉宣帝和大臣们等不及了,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时间拖得太长,粮草、资源消耗太大,而且大臣们要求赵充国要先进攻罕、开等弱小部落,再进攻强大一些的先零部落。

汉宣帝当然不通军事,所以就按照大臣们的提议,给赵充国发布了进攻的命令,赵充国这回急眼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况且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半个身子都埋进土了,他根本就不畏惧生死,他坚持自己的主张。

赵充国据理力争上奏皇帝:“于臣之计,行诛先零已,则、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先零已诛而、不服,涉正月击之,得计之理,又其时也。以今进兵,诚不见其利!”

这回球又踢到了汉宣帝脚下,最终的决策还是要他来定,鉴于老将之前的功绩,鉴于赵充国这把年纪,还能上阵为国效力,汉宣帝力排众议,直接给赵充国的奏疏上,批上了同意。

四、料事如神、得胜归

不论将领还是权臣,想要成就大事、完成使命,只要获得一个人的支持就足够了,那就是皇帝。既然皇帝已经通过他的计划,赵充国便可以放手一搏。

在驻守的这段时间,赵充国一直在散播开明的投降策略,只要投降,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好吃好喝好招待,而且还经常放走叛逃的羌人,令其回去传播汉军的开明策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不少羌人投奔到了汉朝这方,汉军在逐步瓦解叛军实力。

终于到了开战的时刻,当然汉军要对付的就是先零部落,由于汉军拖得时间太长,羌人防备松懈,汉军缓慢前进,驱赶着敌人,先零部队见到汉军撒腿就跑。

仓皇之中,羌人都争相渡过湟水,赵充国命令部队缓慢追击,这一招叫“穷寇莫追”。敌军跑得很快,所以伤亡很大,在湟水中就被淹死数百人,最后投降和被杀的敌军超过五百人。先零部落被平定,而赵充国严明军纪,禁止士兵骚扰当地百姓,其他羌人见汉军没有进攻他们,纷纷前来投降。西羌部落叛乱就此被平定。

一切都在赵充国的意料之中,这就是老将的强悍之处——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最高境界。赵充国以他的经验和智慧完成了这一壮举,以近八十岁的高龄。由此我们总结出一个“梗”,只要你愿意开始,永远都不会晚,永远都来得及。

汉朝宣帝名将赵充国是怎么评定羌族的?真相是什么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河湟一带,羌部落酋长提出要渡过湟水,去北边放牧,西汉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河北去。

渡河之后,羌族首领与先零首领订立盟约,并且向匈奴借兵,共同对抗西汉。

汉宣帝问满朝文武,谁可担当平定边关的大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赵充国站出来说:“最佳人选当然是我。

”但赵充国到了边关后,却没什么动静,天天设宴款待三军将士。

敌人来骚扰,他稍稍驱赶一下,也不怎么追击;抓到俘虏,就好言好语地说:“我们不是来打你们的,你们不用担心,不要跟着那些叛乱者瞎起哄。

”说完放他们回去,羌部落的人一听,大部分人都很后悔跟西汉对抗。

赵充国这边没动静,长安却着急了,文武大臣们都说老赵浪费朝廷财政,不主动出击要干啥?汉宣帝也写信责备赵充国:老将军,你也该着急一点吧,为这个事,朝廷的开支够大了,你能忍心坐着不动吗?赵充国也不怕皇帝指责,回信说:我带兵在外,外面的事,当然听我的,用兵不能太急,待对方松懈时,突然袭击才是上策。

汉宣帝有度量,听了赵充国的建议后,便不再过多干扰。

果然,等对方以为汉军无所作为的时候,赵充国忽然袭击先零羌部落,将先零羌赶过湟水,但命令不得损坏羌族的牧地和财物,不得滥杀。

先零羌部落首领很感激,表示愿意和解归顺。

朝廷得到捷报,十分高兴,汉宣帝却有点担心,写信给赵充国,这封信写得很直接:“赵将军,你年事已高,真担心你会死在前线,所以还是先回来吧,朝廷派人接替你,我们将继续进兵。

”赵充国却不主张进兵,反而建议骑兵在边关屯田,长期设防。

赵充国的儿子赵卬很担心地说:老爸,你还是听从朝廷的命令吧,否则真担心您老命不保。

赵充国却我行我素,向朝廷上书屯田。

朝廷为这事吵得厉害,但最终还是支持赵充国的屯田建议。

看似和军事无关的屯田政策,却起到了比军事更有效的作用。

屯田一年,汉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反正我比你耗得起,羌人却熬不住了,纷纷来归降。

直到边关稳定得差不多了,赵老将军才回去长安,后来活到了86岁。

长治久安的驻扎,可能比闪电式的攻击更有效,有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西汉后将军赵充国的故事

王红娟收集整理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

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军事。

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

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

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 李广利 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

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

广利将这次情况启奏皇帝,皇帝面见充国,亲自看了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时,迁 中郎将 、水衡都尉。

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归来,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

公元前74年,因随大将军 霍光 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为营平侯。

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

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 汉朝 。

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

这时,羌入又逐渐向 湟水 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

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

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

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神爵 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

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

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

”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

臣愿立刻去金城(今 兰州 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

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

”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

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

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宣帝继位后,因辅政有功,被封为营平侯,赵充国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是提出了“寓兵于农,耕战两利”的策略,即屯田法。

此方法被 汉宣帝 采纳后,取得了对羌战争的最终胜利,保持了西北边疆的稳定,同时对发展边疆农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赵充国之后,屯田法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在实践中广为应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充国起初是骑兵,因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 羽林 军士,侍卫皇帝。

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汉武帝时,赵充国以 假司马 身份随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匈奴骑兵所包围。

汉军几天吃不到食物,死伤者很多,赵充国与一百多个壮士冲出重围,李广利带兵跟随其后,终于脱身。

赵充国身上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向皇帝报告这个情况,皇帝下诏召见。

武帝亲自察看他的伤口,颇为感叹,任他为中郎,迁为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时,武都郡的氏族人闹事,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了此乱,升为中郎将,带兵屯守上谷郡,又调回朝廷任水衡都尉。

在拥立宣帝的过程中,赵充国参与了霍光的定策,因此封为营平侯。

本始 年间(公元前73—前70年),为蒲类将军,带领三万多骑兵,出酒泉击匈奴。

他本当与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没有赶到。

他带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杀虏数百人,掠畜七千多。

返朝后为后将军、少府。

匈奴发动十多万骑兵向汉塞开来,打算侵扰汉朝边区。

匈奴人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说起这个情况,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 守缘 边的 五原 、 朔方 、 云中 、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个郡。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领兵退去。

汉即罢兵。

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

义渠安国 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

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

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

元康 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宣帝知道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

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

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 鄯善 、 敦煌 ,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

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

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于是汉朝两府( 丞相 、 御史 )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

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为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

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时为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

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以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 丙吉 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 隃度 ,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

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

宣帝笑着答应了。

赵充国到了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打算渡过黄河,又恐被羌人截击,就在夜间派遣三支小分队骑马衔枚先渡,渡后安营置阵,到了天明,全都完毕。

于是大部队依次全都过渡。

羌人百来个骑兵前来,出现在汉军近旁。

赵充国说:“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

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

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命令汉军不要攻击。

派遣骑兵到 四望峡 中放哨,知道没有羌骑。

夜间带领汉军上了落都山,召集各个分队的校司马,对他们说:“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

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岂得入哉!”赵充国用兵,“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为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他来到设在 金城 的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羌骑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命令坚守而不出兵。

捉到的俘虏供认羌人内部各个头领互相埋怨说:“语汝毋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用。

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这说明羌人畏惧赵充国之用兵,因而内部发生了矛盾。

赵充国之子右曹中郎将 赵卬 ,带领一支队伍到了令居。

羌兵出动截断这支汉军的粮道,赵卬向皇帝报告。

皇帝下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联合搜捕山间的羌兵,以打通粮道。

起初,羌族部落头领 靡当儿 派遣弟弟 雕库 来向都尉报告先零部落谋反,过几天果然反汉。

雕库那个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库留下作为人质。

赵充国以为此人无罪,就让他回去告诉该部落头领说:“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

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

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

”意思是,汉军前来是诛羌族中有罪的人,区别对待,你们不要互相勾结,应当立功赎罪,还可论功行赏。

赵充国是想凭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掳掠者,瓦解羌族联合之谋,待其松懈时击破之。

这时宣帝已调发六万人。

酒泉太守 辛武贤 上奏,提出建议:郡兵都守备在南山,北边空虚,势不可长久。

现在敌兵朝夕侵扰,土地寒苦,汉军之马不能过冬,驻守在 武威 、张掖、 酒泉 等地有一万多骑兵,马匹大多羸疲。

可以增加马的饲料,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在鲜水上的、部落。

羌人以畜产为生命,现在都已离散,汉军分兵出击,虽不能全诛灭之,只要夺了他们的畜产,掠了他们的妻子,然后退兵,冬天再次出击,大军频繁打击,羌人必定丧胆。

宣帝把辛武贤的奏书交给赵充国,命他与 校尉 以下知羌事者博议。

赵充国以为 辛武贤 之策不妥,他与长史 董通年 上书认为:辛武贤打算轻引上万的骑兵,分为两道出张掖,纡回千里之路。

以一马驼负三十日粮食,大约米二斛四斗,麦八斛,还有衣装兵器,实在难以追击。

辛辛苦苦到了目的地,羌人必然根据这种情况以定进退,稍稍退去,逐水草,入山林。

汉军再深入,羌人随即占据汉军前后险要之地,切断粮道,势必有伤危之忧,为夷狄所嘲笑,千年也不得挽回。

而辛武贤以为可夺羌人畜产,掠羌人妻子,这只是空话,不是什么好策。

再说武威县、张掖日勒县都当北塞,有通谷水草。

我们估计匈奴与羌族必有预谋,打算大举侵扰,希望能阻塞张掖、酒泉以断绝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所以那里的郡兵尤不可调发。

估计先零部落首为反叛,其他部落是被迫胁从,所以赵充国等建议:欲捐、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意思是,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的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

宣帝将其上书发给群臣议论。

公卿议论者都以为先零部落兵马强盛,而且倚仗开部落的协助,难以对付,不先破、开等部落,就无法打击先零。

这种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

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 许延寿 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

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引兵便道西并进,虽不相及,使虏闻东方北方兵并来,分散其心意,离其党与,虽不能殄灭,当有瓦解者”。

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赵充国受到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以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

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说:侵扰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

“今置先零,先击,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

”先零羌为主谋,深恐汉军到来而羌、开羌背约,如果汉军“先击羌,先零必助之”,以“坚其约,合其党”,这样,必然耗费巨大,旷日持久。

最后说:“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如果马上进兵,“诚不见其利”。

宣帝很快地采纳了赵充国之策。

赵充国领兵到了 先零羌 所在地。

先零羌因长久驻于一地,思想上松懈,突然看见汉军大部队到来,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道路险隘,赵充国缓慢地驱逐之。

有人说逐利宜速不宜迟,赵充国说:“此穷寇不可迫也。

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

汉军到了羌地区,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

羌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果不击我矣。

”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得还复故地。

”赵充国报告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

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饮食,让他回去告谕众。

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

赵充国说:“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

”意思是,你们都是从自己方便考虑,而不是忠于国家的打算。

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 玺书 已到,命对靡忘以将功赎罪论。

后来羌竟不烦兵而平定。

赵充国病了,宣帝给他书说:听说你有病,年老加疾,万一去世,我很担忧。

现在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到你的驻地,担任你的副手,赶快趁此天时大利,将士锐气,定于十二月击先零羌。

你如果病很严重,就驻守不动,只让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领兵前去。

这时羌众来投降者已一万多人。

赵充国估计他们必定动摇,打算安排骑兵屯田,以待其敝。

奏书还未送上去,正好得到命令进兵的玺书。

中郎将赵卬害怕起来,派人劝告赵充国说:如果奉命出兵,破军辱国,将军守之还可。

现在有利而您病,又何必争议?“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指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赵充国叹息说:何以说话如此不忠!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议,羌患还能到这种程度?往昔推举可以使羌之人,我推举辛武贤,丞相和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以致羌事搞坏。

金城、湟中的谷物每 斛 八钱,我劝说 司农中丞 耿寿昌,籴二百万斛谷,羌人就不敢乱动。

耿中丞只申请籴一百万斛,结果只得四十万斛。

义渠安国再次出使,耗去谷一半。

失此二策,羌人所以敢于叛逆。

“今兵久不决,四夷卒有动摇,相因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羌独足忧邪!吾固以死守之。

”意思是,只可设法固守,不可轻举妄动,如果“ 四夷 ”猝然起兵,那就不只是羌患了。

于是奏上了屯田书。

在屯田书中,赵充国提出两点建议:一、我带的兵马,消耗粮、盐、草等数量巨大,“难久不解,徭役不息”,还可能发生其他变故,而且羌患“易以计破,难以兵碎”,所以我以为“击之不便”。

二、在临羌至浩亹一带,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

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

宣帝复书问:如果实行罢骑兵而屯田之策,“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要求再申明理由。

赵充国申诉说:羌人与汉民一样,都有“ 避害就利 ,爱亲戚,畏死亡”之心。

如果罢骑兵而屯田,“顺天时,因地利”,胜利在望。

羌众已经动摇,前后来降者万余人,听了宣传而归相告谕者凡七十人次,这是解决羌患的实情。

同时,还提出留兵屯田“十二便”: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

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坠, 贫破 其众,以成羌虏相叛之渐,二也。

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

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

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 漕谷 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

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

兵出,乘危侥幸,不出,令反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遂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

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

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

又无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

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

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他以为“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所以要求朝廷采纳其策。

宣帝复书提到, 屯田 不一定能解决羌患,大开、小开还可能与先零联合,要求赵充国认真考虑然后再次报告。

赵充国又报告说: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失地远客,分散饥冻”,开、莫须等部落离叛。

汉军屯田,搞好战备,以逸待劳,“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故胜利在望。

“且匈奴不可不备, 乌桓 不可不忧”,今久转运烦费,专给于一方,颇为“不便”。

赵充国报告每次送上朝廷,皇帝都交给公卿议论。

赞成赵充国之策者,起初“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足见赞成者越来越多。

丞相 魏相 说:“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指赵充国)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

”这表达了当时大臣们对赵充国的信服。

宣帝于是答复赵充国,肯定了他的计策。

但宣帝因辛武贤、许延寿多次建议出击,又担心 赵充国屯田 可能受到侵扰,于是采取折衷之法,“两从其计”,诏令辛武贤、许延寿与赵印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也获了利。

于是又诏令罢兵,只留下赵充国负责屯田。

神爵 二年(公元前60年)五月,赵充国估计羌众伤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削弱,请求罢屯兵。

得到皇帝的允准,于是振旅还朝。

友人 浩星赐 迎接赵充国时说:将军朝见时应当归功于出击的辛武贤、许延寿二将,“如此,将军计未失也”。

赵充国说:“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

老臣不以余命一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他还是把原意作了回报。

宣帝肯定了他的计策,让辛武贤复为酒泉太守,赵充国复为后将军卫尉。


歆兴故事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看完要关注,从此人生不迷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东汉王朝宣帝名将赵充国:靠屯田平定边关部落》
文章链接:https://www.775n.com/post-515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